痰湿体质,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应该怎么调理?

脾胃虚弱,痰湿,气血不足,这几个证候经常相互关联,具体表现如下 。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有中气不足症状,会容易出现气短、头昏脑胀、昏昏欲睡、困倦乏力症状,而兼有脾胃运化功能差,痰湿停滞胃肠,也容易导致身体困重、胸膈痞满、胃胀、食欲不振、大便粘滞、咳嗽咳痰症状 。
健脾补气为最主要,或用理气燥湿之陈皮、半夏,如陈夏六君丸,消化不良的或加入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以恢复脾胃,振奋中焦;脾胃嘈杂、嗳气反酸、呕逆的,口干口苦,也可加入少量的黄连,或配合半夏泻心汤等方子使用 。
脾胃的运化出现障碍,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生化及输布,尤其心神跟脑神都是必须依靠气血的滋养,如果脾胃亏虚导致的气血生成不足,中医辨证称之为心脾两虚的状态 。
心脾两虚,多会出现神色憔悴、精神焦虑紧张、心烦失眠、梦多、容易疲劳、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等,这都提示着心脾两虚的状态 。
出现这种情况,中药调理多使用归脾丸,也有中成药;归脾丸主要成分包括x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大枣、生姜、远志、甘草等 。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更多中医科普,点头像关注郑医生,有疑问可以私信……
脾胃虚弱越吃越瘦怎样zhi疗?【痰湿体质,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应该怎么调理?】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 。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 。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脾气虚”一词出于《内经》,如《灵枢·天年》篇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 。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

痰湿体质,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应该怎么调理?

文章插图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禀赋不足,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都可以导致脾胃虚弱证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病候》:\"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 。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 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一为饮食失调;二为劳累过度;三由于急慢性病 。以上诸因,耗伤脾胃,导致脾胃不足,运化失健,形成脾胃虚弱证 。
痰湿体质,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应该怎么调理?

文章插图
脾胃虚弱的为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主要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常用中药有x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 。可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
痰湿体质,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应该怎么调理?

文章插图
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黏冻,加黄连、马齿苋 。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