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装修笔记”为什么频频翻车?( 三 )


美美的照片、视频配上充满文艺气息的文案 , 作者却不约而同地对价格等关键信息闭口不谈 。 如果有人在评论区询价 , 收到的回复肯定都是“私聊告诉你” 。

某种草笔记下的推广信息
此外 , 家具厂商往往还会采用另一种营销套路 。 通过上述内容吸引消费者之后 , 作者会在评论区写明淘宝店铺 , 并提示报暗号会有专属优惠券 。 如果成功引流成交 , 商家则会给予相应的带货报酬 。

利益诱惑下 , 各种专用于引流的内容涌现 , 翻车问题更加防不胜防 。
以刷墙漆为例 , 阿P告诉熊出墨 , 这是翻车比较严重的一个环节 。 很多网友在分享自家墙漆效果时会注明品牌色号 , 这就很难辨别内容是否存在营销意图 。 “看见一张很满意的照片 , 就跟着别人的色号走 , 连色卡都不看 。 实际上 , 他们发图都加了滤镜、修图的 。 ”
这不免让人联想起小红书此前的笔记造假风波 , 此前媒体曾曝光 , 一批专业从事代写代发业务的MCN机构活跃于小红书等平台之上 , 以虚假种草笔记为品牌进行虚假推广 。 小红书官方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 , 去年底启动“虚假种草”专项治理 , 至今累计封禁57个品牌 , 处理相关虚假笔记17.26万篇、违规账号5.36万个 。
显然 , 作为装修消费者的重要决策工具 , 平台在鼓励创作者多多投稿的同时 , 对相关内容的管理也必须加强 。
问题的核心是供需错位除了加强对内容的管理 , 为避免年轻人装修过程中的翻车 ,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或者换个思路 , 问题到底出在哪?
事实上 , 在各大内容平台出现之前 , 装修行业的翻车问题就已经存在 。
众所周知 , 因为叠加产业链条长 , 涉及服务角色多 , 施工周期长而且受地理限制 , 家装市场一直处于“大行业、小企业”的状态 , 且各公司专业素养水平良莠不齐 。 久而久之 , “散乱差”就成了家装行业的第一标签 。

装修“游击队”
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家装行业研究报告》指出 , 中国装修公司大部分都是地方公司和工长带领的装修队 , 连锁型家装企业的数量占比只有10% 。
找到靠谱的装修公司需要碰运气 , 翻车 , 自然成了家常便饭 。
在互联网公司介入之后 , 供需矛盾是否得以解决?解了 , 又没完全解决 。
有业内人士指出 , “鉴于家装市场的改造难度极高 , 互联网平台的工作更多只是单点突破 。 ”
术业有专攻 。
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则发挥电商渠道的优势 , 土巴兔等居间平台把装修公司聚合到了线上 , 促成供需两端对接 。 同理 , 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 , 则利用流量优势以及年轻人聚集为家装提供互联网营销助力 。
市场规模的数据对比亦可佐证 。 灼识咨询在《中国互联网家装行业蓝皮书》里提到 , 2020年我国家装市场总规模达到2.6万亿元 , 彼时 , 互联网家装市场规模(线上交易口径)为567.1亿元 , 占比仅为2% 。
供给端的改造有限 , 而需求侧的消费者却被改造得相当彻底 。
特别是年轻人群体 , 作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 ,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早已习惯了线上生活的便捷与效率 。 而第一次踏进装修的战场 , 卷进一场跟传统行业打交道的硬仗 , 事前对新家的期待值越高 , 实际装修过程中的落差可能就越大 。
也就是说 , 内容平台的算法推荐让装修中的年轻人疯狂种草 , 实际上是放大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错位 , 很可能会让翻车来得更加猛烈 。
以为动动手指就能学会装修的年轻人 , 就此被困在了某书某音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