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50个效应大全,量大分足装逼利器!(11)


让我们把话题回溯到原始社会吧 。根据研究认为,当时就有一种传统的习惯和禁律,史称之为“答布” 。
“答布”是人类社会最初期的一种生活规范 。当时虽然还没有宗教、道德、法律等观念存在,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已经混合这三者观念统一使用 。史学家通称“答布”为“法律诞生前的公共的规范” 。
“答布”为什么能有这样一种效应呢?社会心理学家分析,这是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很低,所以人们对于所谓的神怪或是污秽事物有一种禁忌心理,认为如果触犯禁忌,便要蒙受灾害,故而必须远远地躲避它们、畏敬它们,而由这种信念所形成的习俗,就是“答布” 。同时,当时的文化发展水平也使人们初步认识到作为参加社会活动的个体,其行为必须要服从于一定的法则、一定的行为规范 。这便是“答布效应”的由来 。
现代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当然不是原始社会可以比拟的 。现代社会所赖以维持的力量,现代人角色行为的“导演”,已经不是什么“答布”了 。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答布效应”所揭示的角色行为由角色规范“导演”这一内涵,却是不会过时的 。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外显的和内潜的)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阐明了一个社会如何使其成员的行为遵从社会现行的,适合一定阶级要求和需要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或是倡导其成员如何遵从本民族的文化规范 。社会是规范的体系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 。
从这个角度而言,只要我们不是把“答布效应”中的“答布”仅仅理解为原始社会里的“答布”,而是把它理解为角色行为的“导演”一角色规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答布效应”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客观存在的 。
34、德西效应
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培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 。
【实验】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 。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第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
【结果】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
【分析】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
关于德西效应的可能解释:
1、原有的外加报酬距有关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对外加报酬的要求太强烈;
2、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
3、价值观(思想信念)的某种偏差,未能将需要层给结构调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
【应用】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一般会降低外加报酬对内感报酬的消极影响,外加报酬会在不影响内感报酬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作用 。
35、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 。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 。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 。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 。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