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对尸体进行清洗,从上到下,里里外外全部擦拭干净,然后用特殊的香料涂在身上,以此来遮蔽尸体发出的臭味 。
其次,为了尸体千年不腐,还会将尸体再次浸没到水银之中,以此杀死尸体上的细菌 。尸体全部处理好之后,就会给尸体穿上特制的“防腐制服”,例如汉代的金缕玉衣,口中含着夜明珠,然后将尸体放入棺椁之中 。

文章插图
最后,帝王的棺材基本都是用上好的金丝楠木制成,经过工匠的精心打造,可以说是密不透风 。把棺材的一周摆上冰块,再在棺材之上撒上生石灰 。经过这样的处理,不但能防止尸体腐烂,而且连臭味都闻不见 。
例如历代盗墓所载那样,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盗掘帝陵,发现吕后死后两百多年依然栩栩如生,甚至有兵士做出了猥琐之事,可见古人对尸体的处理的成熟度 。
以上所说的都是寿终正寝的办法,如果皇帝死于意外或死于途中,那又该如何防腐?
这一点也难不倒古人 。千古一帝秦始皇病逝于巡游的途中沙丘,赵高等人矫诏拥立幼子胡亥,为了封锁秦始皇病逝的消息,赵高想了一个特殊的办法 。
他把几车臭鱼安排在秦始皇座驾的周围,臭鱼的臭味完全掩盖住了尸体腐烂的味道,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察觉到始皇帝已经去世,所到之处,百官跪迎,上奏政事,一切如故 。等到到了咸阳,赵高和李斯才宣布了死讯,拥立胡亥登基 。
还有一个皇帝更悲催,他就是辽国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也就是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的“父亲” 。石敬瑭死后,他的继任者认为“儿皇帝”的名声太过于难听,于是就提出称“侄皇帝”,耶律德光一听大怒,于是亲自率兵讨打中原 。
可惜被太原的刘知远从背后反戈一击,无奈之下,耶律德光只好率兵返回草原,一路上又急又气,在杀胡林口吐鲜血,气绝身亡 。
可他的母亲述律太后一定要见儿子最后一面,派使者传令:“无论如何,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当时正值六月酷暑,别说见人,等到了地方,估计尸骨都腐烂的看不出模样了 。
正当百官束手无策的时候,一名橱子献了一计,因为自己经常做牛羊肉的风干和腊肉工作,因此大胆建议把皇帝做成“腊肉” 。就这样,辽国的太宗被掏去了五脏六腑,直接腌制成了“腊肉” 。

文章插图
不但避免了尸体的腐烂,也避免了尸体散发的恶臭,更成全了母子见最后一面的夙愿,只不过一代帝王被活生生的做成了腊肉,未免让人感到惊讶与憋屈 。
咱以清代为例,说说皇帝时候的那些事儿 。
大清朝的光绪皇帝是1908年11月14日死于中南海的瀛台,年仅37岁,他死后多长时间出殡的呢,据史载,他是在1909年3月14日那天开始出殡的,棺椁从北京启程,由人力肩扛一直到2百多里地的河北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的暂安处,为什么不直接下葬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光绪死的太早,他的皇陵还没建好,后来直到民国时期袁世凯上台,按照约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拨款,才得以在1913年完工,这个时候距离光绪皇帝死已经5年了,光绪在暂安处足足待了4年才得以入土为安 。

文章插图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叫做暂安处呢,这个地方是专门暂时安放皇帝或者皇妃等梓棺的,其实这个就是清朝通常用的一个办法,因为有的皇后先死,这个时候地宫没有安置好,所以只能先暂时安顿在此处,在北京海淀区那边好像还有个暂安奉殿遗址呢 。
- 有些古尸千年不腐的原因有哪些?
- 为什么有些夫妻之间就容易吵架,有些朋友之间就不会呢?
- 在中国古代有那些关于七夕的诗词比如鹊桥仙?
- 为什么有些男女双方都爱对方,爱的死去活来,最后却不能与爱的在一起?
- 老板,在古代有哪些称呼?有何依据?
- 为什么有些人那么贱,自我感动的去帮助别人?
- 8月底有些地方的猪肉终于掉价了12一斤,你怎么看?
- 古代究竟有没有木牛流马?
- 为什么有些楼盘不打广告?
- 9首关于岁月静好的古诗 古代形容岁月静好的诗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