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第三种方法是冷藏法,通过在尸体周围放置大量冰块达到降温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冰棺 。但是古代没有冰柜,没有办法随时制冰,只能想办法将冬天的冰块保存下来 。
每到冬季,贵族就会在阴凉的地方挖冰窖,深入地下,将大量的冰块放到里面,等到来年天气热的时候再使用 。
冷藏法虽然效果好,但是贮存冰块不易,所以不能将尸体长久冷藏 。古人为了防腐,除了在尸体和消毒方面采取了各种方法,在棺木的制作上也想尽了办法 。为了达到防腐的作用,人们开始研究棺木的性能,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人们发现柏木、松木、梓木、楠木都是防腐的上等木材,为了使防腐的性能最佳,人们甚至研究了棺木的厚度对防腐效果的影响,采用最好的木材,最适宜的厚度来打造棺木,再对尸体进行处理,以此来实现防腐 。
《礼记》中有关于“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的记载,不过这个说法未必可信,当时有些天子和诸侯去世的时候并没有达到这个期限,至于是否合乎礼仪是很难说的 。但后世确实有不少皇帝去世后,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棺椁会在几个月之后才进入陵墓下葬 。
导致下葬推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每个皇帝都要经过一道繁琐的丧葬制度,但是这个棺椁的停留时间一般不会太长 。而其它原因中有两个值得说一下,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出于政治目的的秘不发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帝王的陵墓是在去世后才开始建造的 。
秘不发丧这种情况多数拖延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比如说只有几天,然后等该办的事都办完了,就宣布皇帝的死讯,然后开始按照流程来,但也有的皇帝去世后秘不发丧的时间比较长,比如秦始皇 。秦始皇是在出巡途中去世的,当时是夏天的七月,很热,是非常不利于尸体的存放的 。而皇帝在外去世,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动乱,因此在国都以外的地方去世的皇帝一般都会秘不发丧,况且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还要撺掇胡亥继位,本身就是一种政变 。
因此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只有几个人知道,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搬运到秦始皇之前乘坐的辒车上,造成他一直在车中并没有去世的假象,而车队也并没有停止,为了掩盖尸体的腐烂发出的臭味,他们特意买了一石鲍鱼放到车上,鲍鱼(咸鱼)气味很浓烈,掩盖了部分尸体的气味 。
不过最终咸鱼的气味还是没有盖过尸体的气味,等到秦始皇下葬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份,尸体腐烂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
大部分时候,皇帝去世后棺椁停留几个月的原因就是因为陵墓的修建问题,唐朝的陵墓基本都是在皇帝去世后才开始修建的,因此棺椁必然会放置一段时间后才下葬 。这里就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唐高祖李渊是在635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十月份才下葬献陵;唐太宗李世民是在649年的五月去世的,到了八月份才下葬昭陵;唐高宗李治是在683年的十二月去世的,到了第二年的八月才下葬乾陵;武则天是在705年的十一月去世后,到了第二年的五月才下葬 。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将灵柩放置三五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下葬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棺椁放置这么长的时间,尸体的防腐工作怎么做呢?
实际上早在西周时期,尸体的防腐工作已经做的比较好了 。《周礼》中记载春官中有郁人和鬯人两种祭祀官职,他们是为裸礼提供沐浴和涂抹用品,其中鬯人掌管秬鬯,这是一种黑黍酿成的香酒,用于涂抹在裸体上,而郁人则掌管郁鬯,这是一种郁金香的香草捣烂后与黑黍酒同煮制成的香汤,用于给裸体沐浴 。这里之所以说是裸体,就是因为要进行裸浴,对象可能是活着的人,即祭祀的需要,另一个对象就是尸体 。
- 有些古尸千年不腐的原因有哪些?
- 为什么有些夫妻之间就容易吵架,有些朋友之间就不会呢?
- 在中国古代有那些关于七夕的诗词比如鹊桥仙?
- 为什么有些男女双方都爱对方,爱的死去活来,最后却不能与爱的在一起?
- 老板,在古代有哪些称呼?有何依据?
- 为什么有些人那么贱,自我感动的去帮助别人?
- 8月底有些地方的猪肉终于掉价了12一斤,你怎么看?
- 古代究竟有没有木牛流马?
- 为什么有些楼盘不打广告?
- 9首关于岁月静好的古诗 古代形容岁月静好的诗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