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 五 )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俗话说十里不通俗 。关于孝布的处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以上我所说的也仅代表我家乡这边对于孝布的处理方式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加评论 。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这方面的习俗 。
说实在的,在早些年,虽然丧户人家给的是一匹不大的白布,人们还是很在意的 。这个在意,一是表明自己能披孝布,说明和亡者关系是很亲的;另一点就是布料本身在那个凭布票穿衣服的年代,还是显得很有价值的 。可以做鞋料,也可以染色以后做衣服穿 。所以如果丧家忽视这点,把本该披麻戴孝的甥男侄女弄掉了,就会产生纠纷,发生矛盾 。
这些披过的孝衣孝布暂时是不带回家的 。举行丧仪时披在身上,腰间用稻草拧成的要子扎起来 。每一次跪拜完了,起身把头上的白布抹下来 。丧礼全部结束之后,就拿回主人家里,在供奉死者灵位处挂起来 。一般要等到过五七那天,孝子们再来披着到亡人墓地叩头烧纸,最后才全部解下来,拿到烧着的火纸堆上让烟雾缭绕一下,口里念道,烟子一鳅(音),万事无忧 。这样孝布就可以折叠好带回家去了 。
至于现在,这个习俗还是没变,谁该戴孝布这件事情,丧户人家也是很重视的,弄不好就得罪了人 。
老家的四妈妈八月二十一日去世,八月二十二日发殡,所有的家族后辈赶回家,为老人家披麻戴孝 。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

文章插图



“四妈妈”是招远南乡靠近莱西一带,特有的称呼,指的是比父亲年龄大的亲兄弟家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大妈妈”或“二妈妈”,而比父亲年龄小的亲兄弟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三娘”或“二娘” 。
如果是叔伯弟兄或其它分支较远的,以及东邻西舍的街坊辈,一律称呼为“大大”(有的地方称为“大母”)或者“婶”,也就是说根据称呼能够分出远近亲疏关系 。
四妈妈是公公的亲嫂子,也就是我的大婆婆因病去世,在外的家族后人都赶了回来 。儿女穿的孝衫都是裁成和衣服相同的款式,而侄子辈和其它亲戚给的是一丈白布 。
“丈”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1丈=10尺=100寸,换算成现在通用的米制单位,1寸=0.033米,1尺=0.333米,1丈=3.33米 。一丈白布来回折叠成四层,披在肩上系起来还绰绰有余,再加上一顶孝帽 。
为什么孝子贤孙的孝衫加工成衣服款式,而其它的只给一丈白布呢,这里面是有门道的 。
在招远南乡的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是直接带回家的,在烧五七的时候是要继续穿戴的,而五七过后就可以自行处理了 。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

文章插图



过去农村的棉被长度是2米乘1.5米,一丈白布长约3.33米,宽约1米,拿回家从中间均匀剪开成为约1.7米的两块布,并排接起来成为约2米乘1、7米的长方形,用来做棉被的里子,所以给亲戚的都是整块白布,是出于勤俭节约的本意,让人家拿回家也可以用得上 。

过去的农村有染匠,这样的白布浆洗上色,家中的大人孩子用来做衣服 。孝衫撕成四方条布用来做包袱,谐义“包福”,在农村认为是吉利的事情 。边边角角的边角料,可裁成鞋垫,沿上沿子绣上花,纳成合脚的鞋垫 。也可洗净后作为笼屉布使用非常方便,也可作为农村盖馒头用的盖布 。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孝帽当时只是简单的缝几针,拆开也可以用得上,过去的衣服和裤子都是请裁缝加工,小块白布做衣服、裤子的内里袋或者裤腰衬子均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