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茶都有什么步骤?中国的茶艺与日本的茶道有什么渊源?( 二 )


据《茶经》所载,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 。煎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视情况可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 。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又《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

中国古代饮茶都有什么步骤?中国的茶艺与日本的茶道有什么渊源?

文章插图
总之,隋唐时期,泡(淹)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 。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 。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 。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 。
五代、宋时期
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 。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 。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
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 。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 。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 。使用地炉点茶时,这三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具体做法是:首先清理好地炉内部并撒好湿灰后,将三根圆形短炭作为底火放进炉底 。一应准备工作结束后,将客人迎进茶室 。在开始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身周围刚好披上一层薄薄的灰时添炭最佳,若底火火势太弱,连地炉本身都未能烘暖,这会显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对客人的体贴之心 。反之,若底火火势太强,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都要燃尽了,这不但缺乏情趣,亦不利于恰到好处地调节水温 。所以,底火的准备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难 。
中国古代饮茶都有什么步骤?中国的茶艺与日本的茶道有什么渊源?

文章插图
总之,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 。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是罕见 。
元明清时期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 。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 。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 。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 。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 。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 。
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 。”“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搅,沸汤点之 。”“建汤: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风研匀,百沸汤点之 。”玉磨茶乃紫笋茶与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内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汤点之 。”即是用沸水冲泡 。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杂以米面、麦面、酥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