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老子说,天下的最高境界的事物,就是水了 。你看水那么柔弱,它默默地为天下做贡献,却从来不去炫耀不去争功 。别人都不想去的地方,水从来不去抱怨什么,心甘情愿地处于最柔弱最卑微的地方 。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境界的事物了 。水虽然很柔弱,但他的能量却是巨大的,他可以战胜这世界上的一切的东西 。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这就是老子所崇尚的状态 。我们的人生要像水一样,善于处在柔弱的地位,但是在需要爆发的时候,却有无穷无尽的能量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皆怎样理解?其意思是:最善于为道之人,其性如水,水善于为万物某取利益,而不与之相争,处在众人所不耻的卑下之处,几呼接近于道(道属无形,水属有形,所以只能是接近于道) 。生活中,我们通常把向善行善之人,称为有道德之人 。老子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为有道德之人,就要上善若水,不论是做了好事,或是被人误解,都要有水一样的良好心态 。
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劲,万水千山总是情 。现代人对水的理解在于水的变幻 。
水接近于道在于水的气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故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水向低处流,处众人之所厌恶,水接近于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水的精神境界,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实其腹 。水骨为大海的深渊 。
水递进感悟水气,水面有水光,人亲近于水,听到水音,就能悟出大音希声,道隐无名,为什么道隐无名,人坐在海边久了,就会身体着凉,所以很快就会道隐无名 。
一位诗人曾经写了一首水的诗歌,题目为失恋,失魂落魄/呆坐海边,/待满身充荡海浪声/我如同天外来客/不懂爱情 。孰能浊以动之徐清,唯有失恋的人听海的声音,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
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是传统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一个经典的价值判断,看上去玄乎其玄,但其实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简单的积极与消极这样的二元价值论去诠释这样的一个命题往往会落入一叶障目的陷阱 。
老子的哲学最核心的本原就是“道” 。这句出自于《道德经》中的名句字面意思并不复杂 。大意就是最顶级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是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处于人们都不喜欢的地方,它的性质是接近于“道”这种至善的境界 。这句话从三个层面诠释了“上善若水”的真谛 。

文章插图
一是利他 。正如水“利万物”一样,真正的“善”必然是利他的,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就如为人处世一样,本着“利他”这样的出发点去做人做事,一时看上去很傻,但日久见人心,往往到最后得到的福报是无尽量的 。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从现实中来看,利他主义者往往吃亏一时,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往往是最后的赢家 。而一味追求以自己利益至上往往与周边的一切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到最后往往会因为弦绷得太紧或者与他人争的你死我活而失去更多 。
二是不争 。老子《道德经》中的“不”字往往并非是一种绝对的否定意味的词,而是含有“超越”之意 。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其实老子的意思的是要超越简单的“仁”的观点 。同理,这里的“不争”含有“不争之争”的意味,也就是超越简单的零和博弈的意思,是由“利万物”而引发而来,那就是超越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律论,从更宏大更长远更全面的视野去看待“争”,以系统论的观点去理解老子所说的这样一种“不争”状态,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到最后这种“不争”的状态才是一个系统稳定的关键 。这点往往被人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典型,人们往往认为优胜劣汰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趋向,但其实从恐龙的灭绝就可以看出其实没有绝对的强者,自然界其实最终还是讲究一种平衡和谐之道 。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其实道理也如此,只有超越“争”的表象去为人处世,最后才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共赢”的目标 。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夫唯不争,故无尤 。”
- 快乐大本营变更过几次播出时间?
- 如何评价七律之冠《登高》?
- 描写家乡的好句子摘抄 故乡的唯美句子和出处
- 《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的区别有哪些?
- 《都挺好》评价这么高,你觉得这部剧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 适合感恩节的赞美诗歌 感恩节的诗歌有哪些
- 女生说top是什么意思 top什么意思10
- 你知道哪些好听又有故事的歌曲?有什么好的推荐?
- 超然台记翻译简短 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
- 《登鹳雀楼》还是《登黄鹤楼》?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