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请用正版《老子》,免得误人误己 。(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老子》)
老子的道家哲学,给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提供了另外一条道路 。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是积极进取的,是昂扬向上的,用易经中的话说,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我们的人生,要学习天地自然万物,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向前运行,没有停息的时刻 。所以,人活着就要奋斗 。就像是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无论前路如何,我们总要把事情干好,无路能否成功,先干了再说 。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文章插图
但我们知道,人要是一直绷着,就像弹簧一样,总有一天会断掉 。人跑的太快,连灵魂都跟不上身体的脚步,所以,中国人的人生哲学,需要另外一种哲学来调剂,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崩溃,让我们在努力奋斗的时候,有可以停下来休息的精神家园 。
这种人生哲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这就是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哲学 。最终,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一阴一阳,成为中国文化的两种精神,源远流长 。
老子的人生哲学,有几个特点 。总的来说,是守柔的人生哲学 。
具体来说,道家的人生哲学有三个特点,都是消极的退缩的冷静的人生哲学 。
第一是提倡人生要学会装傻,这就是人生的守愚哲学 。老子曾经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聪明人死的早,笨的人无烦恼 。其实,这就是在反对儒家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 。老子强调低调的哲学,这种低调的哲学,在老子看来,是和光同尘 。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 聪明的人,从来不轻易卖弄、显露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隐藏自己的光辉,与大众同尘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的烦恼来自于攀比,来自于骄傲,来自于欲望,要是我们能守愚的话,去掉人生的骄娇二气,去掉人心中过多的贪欲,像庄子笔下的“呆若木鸡”一样,做到大智若愚,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幸福 。而和光同尘,其实就是水的特点与优势 。水能滋润万物,谁能随时变化其形状,水总是很谦虚很平静,这也就是老子说上善若水的原因 。
第二,老子强调,我们要守静 。人生纷纷攘攘,但是我们的心灵一定要保持安静,就像是一潭安静的湖水,清澈见底毫无杂质 。所以,老子主张人生要静 。真正的君子,每临大事有静气,而不是心浮气躁 。老子说,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
一杯浑浊的水,只有慢慢静下来,才能变浑浊为清澈 。人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映照万物,才能通体清澈 。而这也是水的优势 。这同样也论证了上善若水的道理 。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文章插图
第三,是守柔 。老子的哲学是自然哲学 。他也许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 。他发现,凡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东西,都是柔软的,凡是坚硬的东西,都是快要死了或者已经失去生机活力的东西 。比如树木青翠柔软,生机勃勃,而枯木总是很坚硬易断 。老子还拿舌头与牙齿作比较,说舌头柔软,即使年龄很大了,舌头也不会掉,而牙齿坚硬,很容易掉下来 。老子把这个观察应用到人生哲学上去,认为柔软可以战胜坚强 。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那么,如果说有一种东西能符合老子的人生哲学的特征的话,那么非水莫属 。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