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建筑中的风水知识 房子在宗祠附近的风水


祠堂是一姓宗族的家庙,用来供奉祖先之灵,祈求赐丁降福,延续一脉香火,繁衍子孙后代 。也是宗亲中有相关大事盛事的时候用来聚会议事的场所 。近几年有许多地方重修了祠堂 。现在看来,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宗族文化的传承,有其正面积极的社会意义 。祠堂风水如何,关系到一地、一族的兴衰荣枯,绝不可等闲视之 。


祠堂建筑中的风水知识 房子在宗祠附近的风水

文章插图



配 图
风水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和谐,阴阳平衡 。在上世纪20年代西方的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建筑学等一套理论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哪一个乡村,哪一个有名的建筑不是在风水思想指导下建造的呢?“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 。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宇宙变化规律的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风水学又有阳宅和阴宅之分 。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
通俗的讲,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 。严格的讲,即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
风水,在古代又称为“堪舆” 。在中国古代的文义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 。“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 。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 。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 。
战国与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 。”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 。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 。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 。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 。
魏晋南北朝时代,风水理论已经逐渐完善,如托名郭璞的《葬书》一直被推崇为风水理论的“经典” 。同时他还著了《葬书锦囊经》 。当时的风水师也颇受推崇,如管辂以占筮、相术、相墓著称于世,据说他经过魏将毌丘俭的墓,曾“依树哀吟 。”人问其故,曰:“树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失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灭族 。”唐宋时期,风水学普及最突出的表现是《葬书》的流行、罗盘的广泛使用 。《青囊奥语》的诞生,使风水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流源 。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 。隋末到唐时,李播、李淳风父子作《天文大象赋》、《大衍历》、李淳风负责编纂的《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等诸多的天文书籍,皆对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详细的描述,使风水之学与天地相对应 。在地理学上则兴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从而促进了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