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记录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司马迁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大致实录,但荆轲被卫士们乱刀砍死后 , 对秦嬴政的细节描写却大相径庭 。
《战国策.燕策三》:“左右既前 , 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 意在突出荆轲的余勇使得秦嬴政心有余悸、头晕眼花 , 秦嬴政的形象胆小如鼠、外强中干;而在《史记.刺客列传》中 ,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 秦王不怡者良久” , “怡”本义为和悦 , “不怡”即为不乐 。荆轲死后 , 秦嬴政因劫后余生而闷闷不乐 , 如此理解当属望文生义 , 一窍不通 。
联系前后文可知 , 在荆轲正破口大骂时 , “执兵皆陈殿下”的卫士们蜂拥上殿 , 杀死荆轲 。秦嬴政在生死搏击中 , 只杀伤而不将其一剑穿心 , 目的就是生擒审讯 。而荆轲却被卫士们乱刀杀死 , 所以秦嬴政的“不怡者良久”绝非针对荆轲 , 而是不满眼疾手快的卫士们 。司马迁刻画的秦嬴政冷静睿智、处变不惊、真实可信 , 真正具备了其他诸侯国君难以企及的王者风范 。
贾谊攻击秦始皇即为伊始就施行暴政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死后仍“余威震于殊俗” 。司马迁借陈胜之口说出“天下苦秦久矣” , 目的就是为证明秦国暴政由来已久 , “失期 , 法皆斩”更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索 。
然细读《史记.陈涉世家》,疑窦有二 。
其一 , 将尉仁而非暴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为屯长” , 作为戍卒中的小头目 , 他们密谋起义时“乃行卜” , 将尉不知 。鱼腹丹书 , 将尉不查;吴广半夜装神弄鬼学狐狸大叫“大楚兴 , 陈胜王” , 将尉不疑;将尉不动手 , 起义无借口 。于是吴广使出激将法 , 在将尉喝醉后 , “广故数言欲亡 , 忿恚尉 , 令辱之 , 以激怒其众 。”将尉在吴广数次撩拨之下失去理智 , “尉果笞广” 。
此处描写非常细致且耐人寻味:“尉剑挺 , 广起 , 夺而杀尉 。”将尉在抽打吴广时 , 腰悬之剑柄恰好“挺”到吴广手边 , 绝非将尉打累了扔了荆条拔剑想杀吴广 , 对剑挺与挺剑的理解 , 关系到对将尉的评价 。将尉作为秦王朝的最下层军官 , 非但不是秦暴政的化身 , 反倒是秦官吏文明执法的代表 。
其二 , 秦法仁而非暴 。
陈胜鼓动起义的理由是:“公等遇雨 , 皆已失期 , 失期当斩” 。《云梦秦简·徭律》:”御中发征 , 乏弗行 , 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 , 谇;六日到旬 , 赀一盾;过旬 , 赀一甲;……及诣水雨 , 除兴 。”误期五日内 , 处罚仅是当面训诫 , 批评教育 。十日之内 , 处于等同于购买盾牌的罚款 。十天以上 , 处于购买铠甲的罚款 。如遇大雨 , 可免除征发 。
身为屯长的陈胜故意曲解法律后 , 又画蛇添足道:“藉弟令毋斩 ,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戍边服徭役者即便真如陈胜虚构那样 , 也好歹十有四三有活路 , 但扯旗造反在历朝历代都是灭族的不归路 。
所以大泽乡九百戍卒起义的原因 , 并非官吏残忍 , 法律残酷 , 而是陈胜为实现其“壮士不死即已 , 死即举大名耳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鸿鹄之志铤而走险的一招险棋 , 这从他称王后翻脸无情斩杀“其故人尝与佣耕者”导致“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 由是无亲陈王者”足以看出 , 但与本文无关 , 不论 。
- 展喜犒师原文及翻译左传 展喜犒师原文及翻译
- 左传全文注释译文赏析 左传名篇原文及翻译
- 左传全文及翻译赏析 春秋左传全文及译文
- 左传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吗
- 春秋左氏传的故事情节 春秋左氏传的内容
- 齐桓公伐楚左传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原文及翻译
-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什么传?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