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人诣谢公翻译与赏析 林道人诣谢公文言文翻译( 二 )


【翻译】
支道林和尚去拜访谢安 。后来的东阳太守谢朗当时才八九岁,病刚好,身体还禁不起劳累,他跟支道林一起谈论玄理,最后互相苦苦相逼 。他母亲王夫人一直在墙壁后听着,一再派人叫他回去,谢安却留着他不让走 。王夫人就自己出来,说:“我年纪轻轻就寡居了,一生的寄托只有这个孩子了 。”流着泪抱着孩子回去了 。谢安对大家说:“家嫂的言辞情意都很激昂,很值得传诵,可惜不能让朝官们见到!”
【原文】
40.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① 。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辨其理之所在 。
【注释】
①魏晋时代佛教仪轨,和尚开讲佛经时,一人唱经,称为都讲;一人讲解,称为法师 。
【翻译】
支道林和司徒掾许询等人都在会稽王司马昱的书房里,支道林做主讲法师,许询做都讲 。支道林每讲明白一个义理,满座的人都心满意足;许询每提出一个疑难问题,所有人也都兴奋鼓掌 。大家只是共同赞叹他们辞藻的美妙,并不在意他们在讲什么义理 。
【原文】
41.谢车骑在安西艰中①,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 。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 。”
【注释】
①谢车骑:谢玄 。后文提到的谢孝也是他,当时在守孝期间 。艰即父母之丧 。
【翻译】
车骑将军谢玄服父丧期间,支道林去他家跟他清谈,傍晚才告辞 。有人在路上见到了他,问道:“林公您从哪儿来的?”支道林回答:“今天和谢孝畅谈了一次回来 。”
【原文】
42.支道林初从东出,住在东安寺中 。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 。王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 。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 。”王大惭而退 。
【翻译】
支道林刚从会稽到建康时,住在东安寺里 。左长史王濛事先想好义理的大纲,准备好丰富的辞藻,去和支道林清谈,却无法匹敌 。王濛做了长篇论述,自己觉得自己义理精当、辞藻华丽,支道林却慢慢地说:“我和您分别多年,您的义理、言辞都没有一点长进啊 。”王濛非常惭愧地告辞走了 。
【原文】
43.殷中军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 。尝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 。今日《小品》犹存 。
【翻译】
中军将军殷浩研读《小品》,加了二百张字条来标明疑难之处,都是最精妙幽微的地方,对世人来说都很深奥难解 。殷浩曾经想和支道林一起辨明这些问题,最后也没如愿 。现在那部《小品》还保存了下来 。
【林道人诣谢公翻译与赏析 林道人诣谢公文言文翻译】【原文】
44.佛经以为祛练神明,则圣人可致 。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 。”
【翻译】
佛经认为摆脱烦恼、修炼智慧,就能够做到佛的境界 。简文帝司马昱说:“不知道是否能达到最高境界?然而,道家陶冶修炼的功效,还是不可以抹杀的 。”
【原文】
45.于法开①始与支公争名,后情渐归支,意甚不分 。遂遁迹剡下 。遣弟子出都,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正讲《小品》 。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 。”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 。”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 。往反多时,林公遂屈 。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
【注释】
①于法开(生卒年不详):东晋高僧、医家,剡县(今浙江绍兴下辖嵊州市、新昌县一带)人,精于医术及佛释之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