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河交汇四地房子风水 两条河交汇处的房子风水( 二 )


3、楼底村:据《无棣地名志》记载:先民“在南北相距三百米处各立一村,建房时发现南、北村址下各有一楼基(楼底),位于南楼底的取村名南楼底村,后简称南楼 。位于北楼底处的村,取村名北楼底村,后简称北楼 。”先民建村时,在南北相距300米地下,分别挖出的古建筑的楼房砖基础,说明这里的古建筑并非局限于一点,而是一古建筑群 。至今村周边土岭起伏,古代砖瓦陶片随手可拾,说明是一处古建筑遗址 。
楼底村,旧志记载是“楼底里”驻地,位于无棣河滩高地北部,古称“分水岭”,宋金时代为“分水镇”驻地 。《海丰县志·卷二·古迹》(康熙九年版)记载:“分水岭:在县西北四十里,楼底里境 。按《唐书》:无棣有分水镇 。”《武定府志·卷五·山川》(咸丰九年版):“分水岭,在海丰县(今无棣县)西北四十里 。唐史‘无棣县有分水岭’ 。”《山东通志·卷六·山川》:“分水岭:在县西北四十里 。唐史‘无棣县有分水岭’”《金史·地理中》记载“无棣,镇一:分水 。”说明自古以来分水岭一带就是先民的聚居地,所以在此设里、置镇 。
三、参照当今的地貌形态,寻踪分水岭
分水岭一名,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仍能从无棣的地势形态中可寻觅到当年分水岭的踪影,前述几个古村均坐落于一段古河滩高地之上,位于新、老马颊河之间,西北不远是近代无棣沟和鬲津河(今称漳卫新河),从地貌特征综合观察分析,便可看出这一带的高地明显具有“分水”态势,现金数条河流,均属古大河分支,在不远处的洼地附近相互接近靠拢,古时或曾经在这片洼地汇合东流,遇到此处高地而南北分流入海,这段隆起的河滩高地就是“分水岭” 。
新马颊河(原称麦河),在碣石山、崔口之间的这段河道,基本与《水经注》所描述的无棣沟走向相符 。现在的无棣沟上游仍流经千童镇(今属盐山县),为古无棣沟的支渎的一部分,流经旧庆云县城之北 。《大清一统志》记载“无棣河,旧志有古河自南皮县流经盐山县南四十里,又东径庆云县北十二里,又东至崔家口与鬲津河会,经海丰县入海,无棣河或以为即古黄河也”庆云县旧志记载:“无棣沟在县北十五里,庆云即西无棣,东至崔家口,与鬲津河会 。”今马颊河无棣段,即循鬲津河故道,与《水经注》相符 。经分析可知,《水经注》所云无棣沟流经“功城”北,也就是流经无棣县楼底里“分水岭”之北 。功城就位于分水岭之上 。
四、楼底村“楼底”遗址简析
前述,南北楼底村,因在300米区间均挖掘出古人的“楼基”得名 。先民挖掘出地下古建筑基础,不知其年代,但能清楚地辨认出是 “楼基”,不是普通的“宅基”,说明遗址具有“楼”的明显特征,起码有“楼梯”残存,或有“攀登坡道”之类的附属物 。如果在南北300米的轴线两端同时存在带“楼梯”或“攀登坡道”遗存 。说明这两处“楼”,不是富家豪宅中的亭台楼阁之类的生活设施,极有可能是一座故城的南北“城楼”遗址 。“楼底”仅是故城的冰山一角 。地下应是一座被掩埋在黄沙之下的故城,这座故城,就是《水经注》中无棣沟流经的那座“功城” 。
五、“功城”疑似“宫城”的同音异写名称
“功城”,既然是口头世传的俗称,是说明《水经注》记载的“功城”二字,是郦道元凭借听觉的记音符号,同理“功城”也可记作“公城”“工城”“宫城”等多个同音异书的记音名字 。
据史籍记载,战国时代燕昭王曾在碣石山附近修筑一座“碣石宫”,笔者曾在《燕昭王之“碣石宫”得名于无棣碣石山》一文中略述拙见,该文被录入《禹贡碣石考》(2014-12 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可推定“功城”与这座“碣石宫”的“宫城”有渊源,“功城”应是“宫城”的同音异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