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河交汇四地房子风水 两条河交汇处的房子风水( 三 )


“碣石宫”始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作《主运》”《汉书·艺文志》:“邹子,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 。”“阴阳家者流,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
考证燕昭王所筑碣石宫的位置,如下资料可供参考:
(1)、《水经注.易水》云:“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 。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建下都,馆之南陲 。”
(2)、《汉语大词典》(2000-8 上海版)P1684载:“碣石宫:战国时,燕昭王为邹衍所建的宫,因地近碣石,故名 。”
(3)、陈平先生云:“碣石宫,在渤海边,所以将宫筑在这里,是因为在海边才便于求仙长生 。”(陈平:《燕国风云八百年》·P149 2000-1 北京出版社)
(4)、《战国策?燕策一》与《史记?苏秦列传》均记载:苏秦说燕文侯曰:“燕南有碣石之饶 。”
(5)、顾炎武《肇域志》无棣县“马谷山即古碣石”
(6)黄盛璋《碣石考辩》说:“今天津市以南,除了无棣县马谷山外,古黄河口都没有山,因此后代也有以马谷山为《禹贡》冀州之碣石 。” 据上述资料提供的参照要素,即可框定碣石宫的位置:①馆之南陲——靠近燕国南部边境;②在渤海边;③地近碣石 。④“燕南有碣石” 。⑤ 无棣碣石乃燕南唯一碣石 。
傍渤海遥望燕南延伸到齐境,数百里间一马平川,唯有无棣碣石形似黛螺突兀特立于渤海之滨 。毋庸置疑,燕昭王之碣石宫就修筑在无棣碣石山附近 。
今无棣楼底里分水岭故城遗址,距离碣石山5.5公里,《汉语大词典》所载:碣石宫“因地近碣石,故名 。”相符,据此可初步确定无棣楼底里分水岭的故城遗址,是碣石宫宫城遗址,也就是《水经注》中无棣沟所流经的那座“功城” 。
六、燕昭王为何无棣县楼底里分水岭建筑碣石宫
其一,打造航海基地,便于入海求仙 。
陈平先生云:“将宫筑在这里,是因为在海边才便于求仙长生 。”燕昭王好神仙术,王嘉《拾遗记》记载:燕昭王“四年,王居正寝,召其臣甘需曰:“寡人志于仙道,欲学长生久视之法,可得遂乎?”唐杜光庭《仙传拾遗》说 “燕昭王,好神仙之道,仙人甘需臣事之,为王述昆台登真之事 。”邹衍的创“大九州”之说,邹衍的到来把燕昭王原来面向西方昆仑西王母之神,转向东方大海中的三神山的不死之药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 “自齐威、宣之时……驺衍以阴阳主运显於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碣石宫傍海带河,入海方便,碣石宫成为邹衍培养海上方士,及入海求仙基地,为了保密和安全,有必要修造一座相当规模的城,这座神秘的城就叫做“碣石宫城”,简称“宫城” 。
其二,仿照齐国“稷下学宫”创办燕国最高学府 。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成为齐国争雄称霸的智囊团 。邹衍是齐国稷下著名学者,有“谈天衍”之美誉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邹衍虽阴阳主运显於诸侯,但他在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中也知晓其他学派的理论主张,《盐铁论?论儒》说:“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 。”燕国文化相对落后,求贤若渴的燕眧王懂得“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说苑?尊贤》)的道理 。昭王为邹衍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邹衍为燕昭王师,燕昭王来碣石宫,绝不仅仅是听神仙讲座,而是来学王霸之道,邹衍在碣石宫完成了他的第三部著作《主运》 。颜师古注引晋灼曰:“燕昭王筑宫师之,故作《主运》之篇也” 《主运》所论,则是四时教令的政治思想 。邹衍是同时代的良知学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关心燕国民生和农业生产 。刘向《别录》记载;“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毂 。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谷生,今名黍谷 。”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也说:"燕有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寒谷可种 。燕人种黍其中 。号曰黍谷 。”说明邹衍在燕国实践了“敬顺昊天”“敬授民时”的理论,对燕国的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正是燕昭王富国强兵的基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