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高考总分多少分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 六 )




对于考试题型多变 , 但套路长存的现象 , 王大绩有个有意思的比喻:一个人失眠 , 我们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换床 , 但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的问题?他认为 , 历年来 , 很多材料作文给出的表述是模糊的 , 考作文成了考阅读 。他更欣赏像美国SAT考试、法国高中会考哲学考试出的那种直截了当的问题式考题 。


法国高中会考成绩是学生进入大学的敲门砖 , 会考本身相当于中国的高考 。比如 , 2019年会考的文科题目“能否逃脱时间”“解释艺术作品有何用” , 经济社会科题目“道德是否为最佳政策”“劳动是否使人们分裂” , 理科题目“文化多元性会阻碍人类团结吗”“承认义务是否等于放弃自由” 。在孙绍振看来 , 无论从命题的深度 , 还是考生的可答程度 , 这些考题都能更有效、深入地考查出学生的思辨能力 。


相比之下 , 无论是今年的争议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 还是2001年备受称赞的《赤兔之死》 , 倪江都认为其思辨性单薄 , 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思考 , 而只是在表态 。王大绩认为 , 《赤兔之死》的过人之处并不在于其用文白夹杂体完成了写作 , 而是在一众考生在大谈人的诚信时 , 作者想到了动物的诚信 。而事实上 , 《赤兔之死》当年写作表达的主题很大程度上并非“诚信” , 而是“忠” 。何永康为了考学相长 , 给日常教学提供更准确的素材 , 将文中表达“忠”之处修改后 , 才发到《扬子晚报》上 。


2012江苏高考总分多少分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

文章插图

(2015年12月 , 主题为“经典阅读与写作提升”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写作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 。摄影/本刊记者 王磊 )


王大绩更欣赏的是当年以“诚信”为话题的另一篇满分作文 , 题目为《不诚不信不为过》 , 考生反其道而行之 , 写到战场上“兵不厌诈”、商场中“诈而不欺”也是合理的 。王大绩在博客中称 , 阅卷现场 , 不止一位阅卷老师说:我们是没有权力给这位同学70分 。这篇作文直面生活的真实 , 表现出一种真正的深刻 , 而不是那种在立意思维定式束缚下的虚假深刻 。


除了命题仍待改善 , 王大绩认为 , 现在考生缺乏的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题目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建立联系的能力 。他把每个考题比做窗子 , 窗外是无限广阔的生活 , 高考作文需要的是考生在读懂题意后 , 将窗外自己熟悉的生活、熟知的知识展现出来 , 通过丰富的细节表现深刻的感悟 , 见解独到的即为好作文 。学生写作能力应该是素质教育过程中水到渠成习得 。


孙绍振则认为 , 今后写作的命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 改变高考作文写作过于抒情 , 甚至滥情的现象 。而近几年 , 高考作文题目设置开始从二元对立向多元角度过渡 , 命题的有效性和质量的改善 , 都为考查学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比如说 , 江苏卷2019年高考作文 , 有关“物各有性 , 共生共存”的开放式讨论 , 2018年全国II卷中 , 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对于事物表象背后复杂性、矛盾的探讨 。在这方面 , 上海高考作文题自1985年自主命题以来 , 一直都相对保有着高水准 , 比如 , 2014年高考 , 根据“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 , 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 , 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作文;2011年高考作文 , 问考生有关“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不会过去”的看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