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1979年自卫反击战中慰问前线官兵的我军将领,由于当时战术思想相对落后,对士兵的单兵防护极不重视,就连最基本的钢盔也没配发,因此该战我军付出了重大伤亡 。
在许多读者的眼中战场就像游戏里那样双方手持自己选择的武器进行目视距离内的驳火,而事实上在真正的战场中双方使用轻武器相互射击的机会并不多 。我们仍然以79年自卫反击战为例,我军以20万人的兵力部署在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当火炮实施2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以后同时向敌境发起进攻,平均推进速度为20公里/天,停战前我军前锋已经推进至距离其首都不足50公里的位置 。由于我军参战部队以陆军为主,所以战术基本上是以围绕“炮兵轰,步兵冲;炮兵轰完步兵冲”为核心来制定和开展的,因此我军步兵在发起攻击前会安排炮兵部队使用密集炮火在前面开路,攻击途中遭遇敌方狙击时仍然以呼叫炮兵进行补充打击的方式来处置,攻击凑效后的防御战中同样需要火炮对反扑的敌军实施阻拦 。所以我军在20公里/天的平均推进速度中一直都是炮兵掩护步兵冲锋,而敌人则大多数崩溃于恐怖的密集炮击中,我军许多士兵往往在战斗结束后连一发子弹都没发射过 。
▼下图为79年自卫反击战中正在使用122毫米火箭炮对越军实施炮击的我军炮兵部队,在该战中我军的炮火打击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曾有越军目标被我军5支不同隶属的炮兵瞄准,遭到5轮炮火覆盖,在如此密集的炮火打击中步兵很难找到适合开枪射击目标 。
再举一个例子,即对1984年越自卫反击战中的“7.12”大战,此战越军动用兵力为6个团实施进攻,而我军则以1个团的兵力防御 。很显然我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为了守住阵地,我军使用一个军属炮兵团来支援步兵,在战斗打响的6个小时内炮兵团一共向越军发射了近10000发152毫米大口径炮弹,战斗结束时我军一共发射了近60000发炮弹,造成越军2700人阵亡的重大杀伤(两个团几乎被全歼),其中2400余人死于我军炮火(包括两名中校副团长),占阵亡总人数的89%;只有不到300人死于我军轻武器打击,只占阵亡总人数的11% 。这个战例充分说明了步兵轻武器在战场上的局限性,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士兵在战场上的伤亡形式主要体现在炮击中,而不是枪击 。
▼下图为阿富汗战争正在抢救受伤战友的北约士兵,阿富汗战争中北约部队阵亡总人数为1908人,其中1770人死于各种爆炸物,占阵亡总人数的92.7%,而死于枪弹直接命中的人不足100人,占比不足0.5% 。
钢盔的本质是一种士兵戴在头上的帽子,因此它只起到保护士兵头部的作用 。从上述中我们得知士兵的主要伤亡形式为炮击,因此钢盔保护士兵不受伤害的形式主要体现在遭受炮击之时,保护方式为:使飞溅向或射向士兵头部的弹片、流弹、跳弹等具有杀伤力力的飞行物体 。炮弹在爆炸时对士兵的主要杀伤形式为冲击波,以155毫米榴弹为例,其绝对杀伤半径为30米,在这个范围内即使穿戴厚重的排爆服也不能避免因冲击波造成的死亡,因此包括钢盔在内的一切防护装备都是无效的;在50米的有效杀伤半径内冲击波可造成躯体暴露在外的士兵死亡,所以钢盔仍然无效;当距离爆炸中心150米时钢盔的作用开始显现,这时候冲击波已经不具备杀伤力,产生杀伤效果的形式为破片 。
▼下图为155毫米榴弹击中目标后的爆炸瞬间,被扬起向四周飞溅的破片依稀可见,如果杀伤半径内的士兵没有佩戴钢盔,那么伤亡是不可避免的 。
破片包括炮弹本身被炸碎的金属弹体或者预制钢珠,也包括被炮弹冲击波抛洒的石块或者其他金属物体 。不论是形状不规则的破片还是预制的圆球钢珠,在飞溅过程中的飞行速度是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当到达150米以外的距离时其飞行速度已经降低至100公里/小时以下 。而士兵头顶上的钢盔形状为椭圆形,这些低速破片在击中钢盔弧形外表时将会被弹开,士兵的头部得以避免受到伤害 。头部的保护对于士兵乃至部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便是在头部受伤没有引起士兵阵亡的情况下,士兵也会因此而失去战斗力,一旦士兵无法作战即意味着部队减员,倘若大量的因伤减员现象出现即意味着该部失去战斗力,必须撤出战斗 。这样的代价不论是我军还是敌军都是不能承受的,好在经过实战验证后我军在后来的老山战役中为士兵提供了钢盔,伤亡人数大大降低,反观越军则是一贯地不重视钢盔的重要性,恐怕这也是越军伤亡人是我军10倍的主要原因吧 。
- 减肥不能伤身 膳食结构需科学合理
- 8种食物不能同吃 增肥又毁容
- 臻晴减肥花茶中的益生菌片能不能吃
- 脂肪也有其作用 减肥不能太盲目
- 不能常泡的中产品花茶
- 为什么说夫妻能不能相伴到老,结婚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 身体排毒时间表
- 驾驶证几年没考过就不能考了
- 动动手就可以减肥成功
- 减肥不能没有的蔬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