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侯”许褚的儿子竟死得如此窝囊,原因为何?( 七 )


显然,从中我们可知,许仪的被杀绝非是钟会公报私仇,而是军法使然 。试想,如果此时钟会还不因此时处置许仪,试问他以后还如何统军,军中还有谁会将他的命令放在心上,如此征蜀大业如何进行 。因此,许仪只有按军令处置,将其明正典刑,只有这样钟会才能继续统率征蜀大军率军攻蜀 。
只得说许仪的死是咎由自取的,虽然这样的死对于将门之子的许仪来说的确是很窝囊,但作为军中的将士,公然违反军令,被明正典刑也是理所当然的,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这或许也不能说是许仪的错吧,谁叫许仪的父亲名声那么大呢?“虎痴”许褚的儿子,这个压力不是谁都能承受的,许仪太想证明自己了,太想证明自己不比父亲差,如此也就被迷失了双眼,为了战功,他将自己本职都忘记了,并最终差点让征蜀大业功亏一篑,这等重罪钟会岂能饶他呢?
对于钟会来说,此事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伐蜀,毕竟当时司马昭力主伐蜀时,只有他一人支持司马昭 。如果此时钟会伐蜀失败,他势必会被朝堂上的百官群起而攻之,所有的失败都需要他和他的家族一力承担,到那时家破人亡就已成定局 。如此,钟会又岂能容得手下将士对于伐蜀事业一丝一毫的懈怠呢?
杀鸡儆猴的牺牲品魏灭蜀之战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执政,在此期间蜀汉并没有大规模北伐,二人主要致力于休养生息,认为丞相那么厉害北伐都不能成功,更何况我们这些人 。蒋琬费祎都等待战机,待中原有变,再大举出师北伐 。
姜维可就急了,他是继承诸葛亮遗志的人,虽然说他是天水郡投降蜀国的魏国将领,但是他兴复汉室的理想非常强烈 。蒋琬费祎在的时候,严格约束姜维,只给他不到一万人的部队玩玩,胜也小胜,败也小败,于国力几乎无损 。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
公元253年,即蜀国延熙十六年,大将军费祎被投降的魏国将领郭脩刺杀 。同年,兴奋的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出石营进攻魏国南安郡,又遇到了和诸葛亮一样粮草不继的问题,被迫撤退 。
此后姜维先后多次北伐魏国,三国演义中讲九次,正史上实际是十一次,连年征战,耗损国力巨大,兵困民疲,到最后一次北伐于公元262年,侯和之战中姜维为邓艾所败,加上朝廷内部黄皓乱政,姜维不敢回成都怕被削兵权,于是干脆在蜀国西北部的沓中种麦,休整军队 。
魏国方面,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掌权,司马昭考虑蜀国国力比吴国弱,灭蜀后也可顺流而下灭吴 。姜维连年北伐,百姓疲惫,财力将尽,司马昭认为伐蜀战机已到 。
朝臣们都反对伐蜀,惟有钟会支持司马昭,景元三年冬,司马昭以钟会为伐蜀总指挥 。
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
第二年秋季,魏国挥师十多万分兵三路大规模伐蜀,这个进攻战略是司马昭和钟会深思熟虑大半年的成果 。
西路:邓艾率军三万多人进攻驻守沓中的姜维 。
中路:诸葛绪率军三万多人绕到沓中后方的武街、桥头切断姜维回援的道路 。
东路:前两路是偏师,钟会才是主力,十多万魏军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入蜀国汉中 。
穿过秦岭的道路,不论是哪条路都不好走,虎侯许褚之子牙门将许仪负责在大军前方修缮道路,钟会率军紧随其后,不过过桥时,因为桥修的不牢,马蹄踏陷桥洞,钟会大怒,下令处决 。
【“虎侯”许褚的儿子竟死得如此窝囊,原因为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