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17)


大家注意一下,司马迁特地写了这么一句: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李陵的投降,确实是声败名裂 。李氏三代为将,门客不少,但这些门客都因为李陵投降一事,深感耻辱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陵,并不是一味推崇他的人品 。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作为一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立场是比较公正客观的 。无论是为李陵说公道话,还是为他立传,司马迁都尽量以事实说话,既不溢美,也不贬低 。
比如说,他说李陵孝敬母亲,这说的是事实;他说李陵对人有信义,这也是说事实;他说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战数万敌骑,即便古代名将也未必能超过之,这也是说事实 。司马迁的幼稚也在这里,他的思维方式与皇帝根本不同 。
对于李陵最后投降匈奴,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司马迁当然不可能去推崇他的这种行径 。因此,在《史记》里,司马迁如实写下李氏声败名裂,门客深以为耻 。表面上是写门客对李氏的态度,其实也是司马迁的态度 。投降敌国是可耻的行径,尽管司马迁对李陵还是抱着些许的同情,但失望之心可以溢于言表的 。
谢邀 。
李陵大战匈奴之后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无数人辩解了千年,司马迁是为他辩解的人之一 。司马迁死后,汉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马迁看错人了吗?当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况和初衷不可耻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既是将门之后,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业,司马迁称他有“国士之风”,在边关屯兵多年未与匈奴作战,为了避开汉武帝夹带的私货小舅子李广利,李陵请求单独作战,结果只拿到五千兵马,武帝命令伏波将军博德迎接,结果博德上说此时不宜作战,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战,李陵军只有五千,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深入匈奴境内,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万大军追杀,又遇匈奴增兵,最后十万大军截击,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杀敌一万余,山穷水尽,粮草耗尽,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汉朝 。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2.李陵在汉的家属亲人悉数被杀 。李陵战败投降以后,汉武帝刘彻将李陵的家人全部杀掉,“母弟妻子皆伏诛” 。李陵在匈奴这边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亲人 。后来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劝说苏武时有书信来往,根据“答苏武书”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实意的,也想着暂时保命,将来反戈一击,为大汉效命,不料汉武帝把事情做的那么绝,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 。后来汉武帝死掉,霍光掌权后,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愿意再回来,很多人由此怀疑李陵的品格,试问,这时的李陵家人悉数被杀,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还怎么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3.霍光时代的李陵已经心灰意冷 。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当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只知道投降卖国的小人,霍光作为首辅大臣,也不会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回归 。恰恰正是基于李陵正直的“国士之风”和杀敌报国的功劳,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与汉为敌的情谊,汉朝才会派人去劝说李陵回归 。而此时的李陵已经受尽了汉家的侮辱,先是汉武帝诛杀李家人,再是满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辩解了两句的司马迁被宫刑受辱 。李陵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汉朝的信任和热爱,变得心灰意冷,在与苏武的书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彻心扉的悲愤!以五千人马对抗十万匈奴兵,斩杀上万人头的李陵将军,哪有什么品格问题?有问题的是刘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