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 九 )


她的词中看不出小家碧玉的样子,更多的是阳光美少女,一边是荷叶,一边和美酒,夜光和笑声,饮酒而醉,醉而忘归,归而迷航,误入藕花深处,既而出现了“争渡,争渡”的场景 。
可以说这样的豪情和男人有什么分别,酒量也不弱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坏境下,什么样的坏境培养出一个特殊的李清照,喝酒写词,不醉不归的女性 。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为什么说他“素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有什么典故?】李清照的爸爸李格菲,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做过山东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 。
同时,李格菲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深,苏轼也十分赏识他的才华,与其他几位苏门弟子合称“苏门后四学士” 。
李格菲品行刚正不阿,为官廉洁,绝对的君子 。
李清照的妈妈,王氏,是宋仁宗朝的科举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
在《宋史·李格菲传记》中有载:“妻王氏,拱辰之孙女,亦善文” 。这样的两个人强强结合,可想而知李清照的家庭氛围是多么的强大,有力的为李清照创造了一个开明的、文学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 。
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 。可以看到李清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已经超越了时代对一个女子的限制 。
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中,李清照从小就接触了极高的艺术培养,在诗词歌赋以及音律都很成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能饮酒游玩,拥有把酒邀明月,共赏梅花的卓越风姿 。
酒中保函了更多的苦涩,欢乐少之又少,在不如意的生活中,也只有酒才能够缓解她的烦恼和忧思 。
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 。
二人志趣相谐,夫妻生活非常美满 。据其《金石录序》中记载,她在初入夫家之后,曾同夫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后来,在随夫屏居青州乡间时,又在“归来堂”中一起从事古籍校勘、题签和文物的考订、鉴赏工作,并完成了《金石录》这一部大型学术专著;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甚至还玩“智力竞赛”——指堆积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较胜负,为饮茶先后 。
由此看来,词人陶醉于夫唱妇随的生活中,本不应该有哀苦心情 。但是,为何在李清照诗词中有多缠绵、闺怨、苦恼、思夫 。她怨什么呢?又为何苦恼?
事实上,这和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
一,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高居太守之位,他也有自己的事业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如读书、求学、交友、处理政务、还有相应的应酬,以及一些士大夫文人必须做的事情要做,就不能陪伴着闺中的李清照 。
夫妇之间分离就成了常事 。那习惯了和赵明诚喝茶饮酒的李清照离开丈夫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能把酒独饮,黯然神伤的闺怨:“酒意诗情谁与共” 。
另一方面,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拥有三妻四妾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而他们在外边的寻花问柳,也并非太丢脸的举动 。
所以,出于对丈夫喜新厌旧,移情别恋的忧惧,闭门待在家中的妻子会滋生出自怜幽独的孤寂情怀,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当然,李清照的老公也许不会这样做 。
但,一个少妇,独守空闺有会想些什么呢?“
而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赵明诚病故情况时提到过‘分香卖履’的典故(曹操临死时嘱咐,将香料分给众妾,宫女们则可做鞋子养活自己),从中或许就可以演绎出赵明诚曾有过外遇和纳过小妾的情况 。”
二则,李清照终生无子嗣,在封建社会是一件杀伤力极大的事情 。一旦赵明诚离开,李清照便因缺乏安全感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闺怨中 。
纯手工作答,如果这个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