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琵琶行全文翻译及注释( 八 )


顶真还可以起到引出与强调的作用 。比如 , 全国高考看江苏 , 江苏高考看南通 , 这就是通过由大到小的层层铺垫与衬托 , 突出了江苏以及南通高考的难度之大 。
学会顶真可以使表达的逻辑更为严谨和周密 , 也可以使抒情写景时更加的灵动和清新 , 并且使句子环环相扣 , 读起来流畅而具有节奏美 。
通感
通感就是转换感觉 , 即在描写对象时 , 通过语言表现 , 使感觉转移 , 将人的听觉 , 嗅觉 , 触觉 , 味觉 , 视觉等不同感觉相互交错 , 将原本用于某种感觉的语言转移到形容另外一种感觉上 。
它巧妙地借助了人的联想能力 , 比如人们看到一片芳菲的景象便会 , 想到春暖花开(温暖的感觉) , 想到蝴蝶飞舞 , (视觉)想到溪水潺潺 , 鸟鸣嘤咛(听觉) , 从而沉浸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意境中 , 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机 。
在通感中 , 味道是有声音的 , 声音是有颜色的 , 颜色是有温度的 , 温度是有重量的 。这让表达更加地形象与生动 。
比如文中 , “间关莺语花底滑 ,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 铁骑突出刀枪鸣 。”
琵琶声时而像黄莺的歌声在花下婉转流动 , 时而像泉水在冰层下艰难流动 , (听觉调动视觉)时而像水流遇冷渐渐失去流动性开始凝结(听觉调动触觉) , 声音开始中断 , 让人心里生出愁思、幽怨和暗恨 , (听觉调动感觉)又突然像是银瓶撞破 , 水浆溅洒;像是军队厮杀 , 刀枪齐鸣 。(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 , 即听觉调动视觉)
通感是在现实之外 , 通过想象对客观物体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它对于意境的营造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
不过 , 虽然它不像比喻那样 , 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对应关系 , 但是两种感觉之间也要有相似之处 。
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 ,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 ,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这里就是用听觉来写嗅觉 。通过高楼和渺茫写出了歌声的若有若无 , 隐隐约约的神秘美 , 由此来表现花香的淡雅悠远 , 沁人心脾 。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 而且使意境更富有朦胧美和诗意美 。
通感还需要注意一点 , 即先要自己在脑海中构造出情境 , 先沉浸在那个氛围中 , 只有让自己的感官变得活跃 , 能够被触动 , 这才能够触动别人 。
学会通感可以使文字更富有想象的张力与诗意美 , 更能让读者沉浸在我们的文字所构建出的意境中 。
人们常说 , 人靠衣装 , 佛靠金装 , 那么修辞就是为文章增光添彩的最好的一个途径 。正确而灵活地使用修辞 , 文字便会在我们的笔下倾斜出一片花开 , 只是读着 , 便仿佛有暗香袭来 , 月华盈袖 , 让人沉醉其间 , 流连忘返 。
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 , 波澜起伏: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 , 便“忽闻水上琵琶声 , 主人忘归客不发” , 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 。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 , “东船西舫悄无言” , 似乎可以结束了 , 忽然又“沉吟”、“敛容” , 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 。琵琶女诉说一完 , 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 , 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 ,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更奏一曲 , 乐声进入了高潮 , 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 , 只说其声“凄凄” , 并“不似向前” , 写到这里 , 就戛然而止 。这样 , 既能使人感慨不已 , 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 , 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 , 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