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到了,古人都是怎样过中秋的呢?( 四 )


(钱塘江岸边居民楼顶都被有钱人花高价租出去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么)
向有白乐天《咏潮》诗曰: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
又苏东坡《咏中秋观夜潮》诗:"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日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
"万人鼓噪骇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人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更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澜,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
(这是作者转引古人的诗句)
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 。
(注意,这是不是有点类似今天西方盛行的冲浪运动!)
向于治平年间,郡守蔡端明内翰见其往往有沉没者,作《戒约弄潮文》云:"斗、牛之外,吴、越之中,惟江涛之最雄,乘秋风而益怒 。乃其俗习,于此观游 。厥有善泅之徒,竞作弄潮之戏,以父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谓矜夸,时或沉溺,精魄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盍终于天命;死而不吊,重弃于人伦 。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家之戒 。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潮,必行科罚 。"
(这是当地政府为了老百姓安全发布的禁止"冲浪"的行命令)
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 。向有前辈作《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白旗轻 。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 。"
且帅府节制水军,教阅水阵,统制部押于潮未来时,下水打阵展旗,百端呈拽,又于水中动鼓吹,前面导引,后抬将官于水面,舟楫分布左右,旗帜满船,上等舞枪飞箭,分列交战,试炮放烟,捷追敌舟,火箭群下,烧毁成功,鸣锣放教,赐犒等差 。盖因车驾幸禁中观潮,殿庭下视江中,但见军仪于江中整肃部伍,望阙奏喏,声如雷震 。余扣及内侍,方晓其尊君之礼也 。其日帅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中 。士庶多以经文,投于江内 。是时正当金风荐爽,丹桂飘香,尚复身安体健,如之何不对景行乐乎?
(这两段描写了政府下达禁止"冲浪"行政命令以后,主动组织水军进行水上表演助兴;两岸老百姓也积极参与,其乐融融)
这就是珍贵的史料,详细记录了古人过中秋节的风俗;特别是最后有关观潮的描写,其热烈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今天的钱塘江观潮 。
这本书值得一读 。
宋朝中秋节,和宋朝的大部分节日一样,都是一场全民狂欢的盛宴,人们的欢乐就像钱塘江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但有那么一点点不同的是,她又是浪漫的,浪漫的像一幅带着桂花香气和光影渐变的画 。
宋朝人爱放假是出了名的,一年间竟然有76天的公休假期,而兴盛于宋朝的中秋节,他们自然是不会错过的 。
汴京的街市上,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 。八月份正是各酒务、酒库新酒上市之日,因此中秋节前,各个酒店都会装饰一新,贩卖新酒,到八月十五这日中午前,往往酒家的酒都售完了,便放下酒帘子,不再做生意,回家欢度佳节 。

△清明上河图(局部)
买好了酒,中秋狂欢夜的序幕也正式拉开 。
王孙公子或者有钱的大户人家,一般会选择登高楼赏月,并且大开筵席,席间“琴瑟铿锵,酌酒高歌” 。彼时,餐桌上定有刚上市的鲜活的螃蟹,香甜爽口的梨枣和石榴,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吃着甜口的月饼,喝着酒,唱着歌,通宵达旦,尽情玩月 。此情此景恐怕只有《红楼梦》贾府里的中秋夜宴可以描绘一二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