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没有阅读,哪来语文的核心素养 。现在想想上学时候读的文学作品太少了,工作多年后才发现语文才是三大课的基础,语文不好,工作总结写起来都吃劲儿,更别说技术文件了,但是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又很重,没有时间去大量的阅读,好矛盾 。
语文是母语,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姓“语”,“语”即说话,就是语言,“文”即文字,识文写字,阅读写作 。语文核心素养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好语文的“八字宪法”,即“听、说、读、写,字、词、句、篇” 。语文又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美丽的艺术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情,激发豪迈的胸襟,应该给予儿童超凡脱俗的精神层面的提升,让儿童在这美丽的乐园中,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怎样才能构建这样理想的而又充满诗意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呢?
首先是“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与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要把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性任务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
其次是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如果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作文为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能很好地表达 。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 。就“训练”而言,大体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没有训练意识,学生没有训练经历与感受的“无训练”;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训练的“有训练”;还有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但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训练过程的“无训练”,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是一种在整体语境与课境中的“有机训练” 。
以低年级课文教学为例,就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识字、写字、读书任务 。要把识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渗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读正 。写字指导,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对读书,则要求学生把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层次的要求是递进的,必须一步一步训练 。
三是处理好“讲”和“读”的关系,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学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因为没有经历跋涉和历险,所以就没有智力加工的过程,就没有情感体验的高峰,更没有领略到知识世界的美妙风景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该细嚼的地方还它个细嚼,该慢品的地方还它个慢品,该朗读的地方还它个朗读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 。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夯实学生的“双基”,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 。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 。”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要扎实“双基”,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的讲,放开手脚去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