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还金的原文及翻译 王华还金文言文译文( 二 )


在家族的不断繁衍和迁徙之中 , 琅琊王氏各支系不断扩大 , 发展出了“三槐堂”王氏等一系列大分支 。其支系传承至王寿时再度迁徙 , 定居浙江余姚秘图山 , 形成了“余姚秘图山王氏” 。
02王寿即王纲的曾祖父 ,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其因何迁居余姚 。但从王纲往下的王氏家传渊源 , 却可看出从前琅琊王氏立孝立德的家风 , 并未舍弃 。
【王华还金的原文及翻译 王华还金文言文译文】王纲 , 字性常 , 以文学闻名于乡闾 。本来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他 , 注定前途广阔 , 奈何生不逢时 , 其所处的年代 , 正值元明相交的大动荡时期 。生逢乱世 , 保全自己及家族最好的法子 , 大概就是隐匿山间 , 不问世事 。因此 , 在《王性常先生传》中 , 对王纲的记载是“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 , 往来山水间 , 时人莫测也” 。
在王纲隐匿山林、渔樵耕读期间 , 有一终南山道士赵缘督曾夜宿其家并授予王纲相面之术 , 告知“公后当有名世者矣” , 但最好能够一直游历于庙堂之外 , 否则日后性命堪忧 。
对于这个新收的徒弟 , 赵缘督虽一语道破其未来命运 , 但也不希望看到王纲最终遭遇不测 。于是 , 他便邀请王纲云游四海 , 设法为其躲劫避难 。
然而 , 王纲上有八十老母需要奉养 , 对于仙师所言 , 他也只能听听而已 。毕竟 , 尽孝在王氏家族的传统中 , 比生命更为崇高 。
虽然王纲最后选择留下 , 但他用所学的才识在众多好友中 , 一眼便相中此时正值人生低谷的刘伯温 。
▲刘伯温画像| 网络
在与刘伯温的对话中 , 王纲曾不止一次推崇刘伯温为“王佐之才” 。对于好友的未来 , 王纲也提出了一点建议 , 希望好友在未来的日子中 , 能尽量不计回报地付出 。当然 , 如果能做到像他那样 , 隐居山野 , 淡泊名利 , 远离世事纷扰 , 一心研学 , 那自然更好 。
刘伯温到底听没听进去王纲之言 , 不得而知 。
但王纲预测的刘伯温前途却异常精准 。也不知是否出于这样的原因 , 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了这位隐居山野数十年的旷世奇才 , 而这 , 间接造成了好友的死亡 。
王纲被海盗杀死后 , 朝廷并未立即下旨抚恤 。直到此事发生了近20年 , 一位御史的偶然上奏 , 才促使朝廷重启抚恤王家的工作 。
这份迟到的善后 , 对于已独自背负父亲遇难创伤20年的王彦达而言 , 微不足道 。
面对朝廷给予自己的封官加荫 , 王彦达选择秉承家风 , 好好读书 。于是 , 从王彦达到王守仁之父王华之间的数代 , 王家只闻读书声 , 未见官名显 。
尽管这期间王家世代相继做草民 , 但其家族“忠贞循谨 , 言无恶声 , 行不妄为”的节操早已名扬天下 。连当时远在北京担任大明国子监祭酒的胡俨也认为王彦达有隐士之风 , 对其在家躬耕养母、读书向学的态度给予好评 。
但王彦达明白 , 一个家族的家风传承 , 仅靠自己一人难以实现 。他在世时就将父亲王纲遗留下的著作悉数赠予其子王与准 , 希望下一代能秉承家学渊源 , 以孝之名 , 耕读山间 , 超脱世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