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还金的原文及翻译 王华还金文言文译文( 五 )


尽管知道儿子有特异才能 , 但自祖上即流传下来的潜心治学传统早在王华心中生根发芽:王守仁这种叛逆行为 , 发展到最后 , 搞不好王家数代英名要毁于一旦 。所以 , 不管王守仁有多么天才 , 在王华眼中 , 这家伙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
对于王守仁而言 , 人生不应受限于科举 , 也不能仅限于文学 。治学的最高要求不是遵从圣人 , 而是努力让自己与圣人肩并肩 。在他的思维中 , 科举并非人生的头等大事 。在科举之外 , 修身明德、齐家治国都是值得他奋斗一生的事情 。年纪稍长 , 他便策马扬鞭驰骋长城一线 , 纵览大明锦绣江山 , 心怀经略四方之志 。
虽然 , 科举不是王守仁认可的人生第一大事 , 但不科举不能当官的道理 , 他也明白 。于是 , 被迫接受现实的王守仁只能踏上应试教育的生涯 。
弘治十二年(1499年) , 注定彪炳大明科举史册 。这一年 , 两个不同领域的天才级人物王守仁与唐伯虎同期赴考 。最终 , 王守仁以全国第十名的好成绩 , 顺利考中进士 , 进入大明官僚系统;而唐伯虎却不幸卷入试题泄密案 , 终身禁考 , 余生只能上街卖字画 。
05但有幸从小王变成王大人的王守仁 , 却没能得遂心愿 , 无法进入兵部上班 。
在上呈了一份《陈言边务疏》杳无音信后 , 还在刑部上班的王守仁决定先开始他要做圣人的理想 。在成圣以前 , 当然要膜拜一下先前以理学扬名的朱熹朱圣人 。
然而 , 在研究朱圣人的理学时 , 王守仁却发现朱熹先前所提的“存天理 , 灭人欲”的理论不对 。因为在这套哲学体系中 , “天理”和“人欲”是分开且对立的——要追求天理 , 也即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 , 那就必须先消灭人的欲望 。于王守仁而言 , 他想当圣人 , 这就是他的欲望 。灭了这个欲望 , 人不会进步了 , 社会也停止前进了 , 这个“天理”也就成了一个死理 。可从朱熹到他王守仁 , 时间长河更改的不只是人的样貌 , 更让天下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 那天理跟人欲真的没关系吗?
王守仁不相信 , 可他也没办法 。因为除了他 , 所有的儒家学子都受到了教育 , 认为圣人是不会错的 。
为了推翻朱熹的理论 , 王守仁还得找出新的证据 。从前 , 跟随其父、祖修习圣贤书时 , 就知道《庄子》中曾言:“夫至乐者 , 先应之以人事 , 顺之以天理 , 行之以五德……太和万物 。”说明天理是存在的 。可是什么才是天理?对于这样的虚无道理 , 王守仁百思不得其解 。
正在冥思苦想之际 , 宦官刘瑾上台干政了 。
刘瑾仗着皇帝信任 , 一手遮天 , 很多官员被无辜下狱 。同僚们的冤屈 , 激起了王守仁原本就深藏于骨子里的爱国重德之心 。冒着生命危险 , 他上书臭骂了刘瑾一顿 。
早就想食其肉、啖其血的刘瑾假意将王守仁委派到贵州上班 , 实则派出杀手准备暗地里解决掉他 。
从小做事情就不安分的王守仁在去贵州的路上 , 同样不按常理出牌 。经过扬州的时候 , 索性写了封遗书 , 伪造了一个自杀现场 , 让刘瑾的杀手扑了个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