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还金的原文及翻译 王华还金文言文译文( 三 )


在王彦达之后 , 秉承家学渊源的王与准决定继续走父、祖的老路 , 悉心奉养母亲 , 以文传家 , 终身不仕 。以致当时外界普遍认为 , 自王纲之后 , 王氏族人因怨恨朝廷凉薄 , 遂以不参加科举的方式 , 进行无声的抵抗 。
其实不然 。以王守仁曾祖王世杰、祖父王天叙为例 , 当年族中向学之风日盛 , 其父子二人皆秉承王与准之命 , 参加科举 , 以才学反哺社会 , 在乡间教书育人 , 桃李满天下 。
那为何王家数代治学却无缘为官呢?
王与准给出了答案:“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 , 顾吾命甚薄 , 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 。”说到底 , 是王与准自己没信心 , 还有就是王家孝顺之风已深入骨髓——这是家学传承的精要 , 不宜丢弃 。
为了守住它们 , 安贫乐道于乡野之间或许是王家历代先祖最好的归属 。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 又促使他们即便隐匿于山野 , 也要尽绵薄之力 , 教书育人 , 以效国家 。
03当这样的忠孝之风传至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时 , 家族的命运旋即发生了转变 。
由于王守仁的祖父王天叙一生谨守家风 , “通经典 , 善诗词” , 尤其爱读《左传》《史记》等历史类大作 , 以史为鉴 ,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 故而在开馆授徒之余 , 对儿子王华的学业监督也尤为上心 。
一直以来 , 王天叙唯一的遗憾便是不能以身事国 。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王华身上 , 希望儿子能代替他进入朝堂 , 匡扶社稷 , 光耀门楣 。
王华自小天纵英才 。在家学的熏陶下 , 小小年纪便能对晦涩难懂的《诗经》做到过目不忘 , 倒背如流 , 令其父颇感惊讶 。
成化十七年(1481年) , 在经历一次科考失败后 , 时年35岁的王华终于迎来了人生巅峰 , 得皇帝青眼 , 钦点为殿试状元 , 成为士林学子人人艳羡的对象 。
▲明朝状元王华画像| 网络
王华既读得圣贤书 , 在个人品行修养上也堪称出类拔萃 。
得家风遗传 , 王华从小就在其父的教育下 , 文德兼修 。在后来由杨一清撰写的王华墓志铭上记载着一则“王华还金”的故事:当年 , 仅6岁的王华在河边捡到一袋金子后 , 为防止金子主人回头找失 , 竟将金子沉于水中 , 静待失主上门认领 。当金子的主人根据他的提示找到金子后 , 大喜过望 , 准备从中抽取部分金子酬谢王华 , 却遭婉言谢绝 。
王华拾金不昧的品德可说是王天叙家庭教育的成功体现 。但若无王氏历代先祖的家学渊源、治学之风 , 似乎也无法形成王氏家族品德高尚的世代延续 。可见 , 日后王守仁成功跻身圣人之列 , 其实早就奠定了传承根基 。
王华考中状元后 , 按明朝惯例 , 即授翰林院编撰 。在明代 , 翰林院堪称内阁中枢人才培训基地 , “非进士不入翰林 , 非翰林不入内阁” 。王华的仕途起步 , 比同科的其他进士高了不止一个等级 。
然此时的大明 , 宦官干政、皇权懈怠 , 对于像他这种在家学熏陶下 , 坚守着内心良知的大家才子 , 其实在官场上并不受欢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