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六 )


死者安葬开始之时 , 会将安放骨灰盒的地方 , 用铁锹铲平 , 然后 , 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稻草 , 并放上一些芝麻杆、草纸 , 放到铲平的地方 , 用火点燃 , 将放骨灰盒的地方烧热 , 意思是死者的安葬地点 , 十分“暖和” , 还有 , 在稻草、芝麻杆等烧完后 , 死者的长子要用草纸(大裱纸) , 将灰烬清理干净 。正式放好骨灰盒后 , “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 , 为死者的坟墓挑土 , 直到堆成一个圆锥形的坟墓为止 , 最后 , 死者的儿子 , 要用扁担 , 将死者坟墓的表面锤平、充实 , 这里有句话叫“孝子不要哭 , 坟头把土拙” , 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 , 在堆坟墓的过程中 , 干活的人中间休息的时候 , 都要喝一些死者家属送过来的红糖茶 , 而且在场的其他人也要喝 , 剩下的红糖茶 , 不能再带回去 , 必须全部倒掉 。
一切完成后 , 在死者的坟墓前烧草纸(大裱纸) , 同时还要给附近的老坟墓烧一点草纸(大裱纸) , 算是给死者正式“安家” , 再放一挂大炮竹 , 死者的儿子、侄子们给坟墓下跪、磕头 , 同时 , 将原先准备的一些稻草点燃 , 将下葬用的工具、在场人头上顶的毛巾、白布等 , 在火的上面“过一下” , 这叫“湫一下” , 意思是去除晦气 , 经过这样的动作之后 , 一切表示吊孝类的行为全部停止 , 比如头上戴的毛巾、白布等都要收起来 , 不能再戴了 。
接下来 , 就是回去吃中午饭 , 这顿饭叫“回笼饭” , 在吃这顿饭时 , 客人要尽最大可能 , 将饭菜吃光 , 而且在吃完饭后 , 要“悄悄”地离开 , 不要和死者的家属打招呼 。以上事情完成后 , 死者的葬礼基本上就算结束了 。
我的主业是杀猪卖肉 , 后来侥幸做出了规模 , 因职业与饮食有关 , 就有必要了解各地的饮食习惯;加之做过十余年的地方志 , 掌握一些研究地方文化的方法 。限于篇幅 , 这里不展开叙述 。
农村办丧事 , 为何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参与者已不再悲伤?
我的家乡西安市长安区 , 是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 , 域内王侯将相陵寝众多 , “少陵塬”及塬上部分村寨的名称 , 如大兆、中兆、三兆、小兆、大府井、二府井、四府井等的来历 , 均与王公陵墓有关 。封建帝王厚葬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民间 , 丧葬文化悠久 , 礼仪繁缛 , 尤以农村土葬、老丧为甚 。时至今日 , 无论城乡 , 有人过世 , 事主都要摆宴 , 称之为“吃蒸饭” , 倘若说某人的蒸饭熟了 , 就是说某人亡故了 , 只不过农村更讲究罢了 。
在长安农村 , 家中有人倒头 , 事主先要摔一口布碗(瓷碗) , 烧“倒头纸” , 大门外挂白纸幡 , 门楣分男左女右夹几张(奇数)开张之纸钱 , 举家哀恸 , 以此告知乡邻家中有丧 , 乡邻主动帮忙、吊唁、随礼 , 人数的多寡彰显逝者生前的名望与事主的为作(为人处世);族中长者率挂重孝之长子或长孙 , 提盒子 , 持哭丧棒逐一前往舅、姑、姨等主要亲戚家报丧 , 其他亲友由族人报知 , 忌捎报 。亲友得知丧讯 , 须即刻动身前去吊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