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开拓者” 吴印咸的光影人生

text":"

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 , 有一组群雕迎门而立 , 雕塑名为《开拓者》 。 这五位称得上长影“开拓者”的人分别是张辛实、舒群、袁牧之、吴印咸和陈波儿 。 这里 , 我们讲述的是曾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厂长的吴印咸的故事 。

一、刘海粟的门生

吴印咸 , 曾用名荫诚 , 字至甫 , 1900年生于江苏沭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 父吴绍矩 , 字铁秋 , 祖居安徽屯溪 , 清末秀才 , 以教书维持一家人温饱 。 吴印咸5岁起到父亲的书馆读书 , 几年后考入县立高等小学 。 此时的吴印咸学习成绩很好 , 而且很快就表现出在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天赋 。 1916年 , 吴印咸高小毕业 , 因父亲无力承担他和三弟同时升入中学的费用 , 吴印咸主动放弃学业 , 考入了可以半工半读、位于淮阴的江苏省立第四工厂 。 这家企业生产棉布和线毯 , 在这里 , 吴印咸半天当织毯工人 , 其它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 因勤奋好学 , 仅用一年多时间 , 他不但掌握了织毯技术 , 还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出几幅工厂技师认可、投放市场后又得到用户欢迎的地毯图案 。 1918年 , 吴印咸结束了半工半读的状态 , 留在厂里教图画课 , 设计产品图案 。 后来 , 吴印咸回忆他在这家工厂学习工作的经历时说:“这对我以后的艺术生涯算是一个重要的启蒙阶段 。 ”

1919年 , 吴印咸考入刘海粟主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 , 开始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 。 苦读3年后 , 他不仅圆满完成学业 , 还接受了一些新思想 , 结识了后来曾担任左翼美术协会主席的许幸之等人 , 对其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 。

在此期间 , 有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吴印咸的一生 。 一天 , 他路过旧物市场 , 在地摊上看到一架美国产的勃朗尼牌旧照相机 。 自从进入美专 , 吴印咸就一直渴望有架照相机 , 他觉得如果能通过相机将立体转化为平面 , 将写生变成临摹 , 对快速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必定大有裨益 。 可是当时照相机还算奢侈品 , 在学校里只有那些富家子弟才买得起 。 他壮着胆子问了价钱 , 得到的答复是3元 。 这是一个极有诱惑力的价格 , 但如果买回去 , 这个月就只能不吃不喝了 。 他犹豫许久 , 最后决定吃饭的事儿回去再说 , 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

有了照相机之后 , 吴印咸更是频频出现在出售这类旧物的地摊旁 , 那些过期不久的胶卷、相纸 , 还有相机小配件 , 都是淘来的 。 为了冲洗胶片 , 他把床铺周围挡得严严实实 , 形成“暗房” 。 床铺太矮 , 他就趴在床下操作 , 还称自己是“蛙式作业” 。

吴印咸的照相机对他提高绘画技艺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 , 但更重要的是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 学习期间 , 吴印咸对美专剧团的演出更有兴趣 , 还加入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

二、爱国的电影人

1922年 , 吴印咸从美专毕业 , 回到家乡 , 先后在县立高小、中学、县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师 , 同时开始摄影创作 。 这段时间里 , 吴印咸创作了很多摄影作品 , 其中《田螺》后来还获得了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 。

吴印咸所处的是一个动荡、变革的年代 , 在他去上海读书前后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 , 吴印咸站在了人民一边 。 在他当年拍摄的《饥寒交迫》《赌》等摄影作品中 , 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巨大的现实冲击力 。 1927年初 , 吴印咸的家乡发生了土豪劣绅勾结军阀镇压革命力量的事件 , 吴印咸因到现场拍照被通缉 , 不得不背井离乡 , 来到上海 。

1930年 , 吴印咸的几位美专同学在上海合开了一家照相馆 , 吴印咸被聘为摄影师 。 两年后 , 日军侵略上海 , 照相馆因橱窗里摆放着支持中国军民抗战的照片而被日本浪人捣毁 。 此时担任上海左翼美术家联盟执委会主席的许幸之介绍吴印咸加入由邵氏兄弟开办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 , 担任布景师 , 兼写预告片美术字等 。

这是吴印咸第一次接触电影 , 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我第一次接触电影后 , 就被它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所震惊 。 我惊叹它那变化无穷的魅力 , 欣赏那奇特的光线、巧妙的镜头和漂亮的场景 , 我决心进入这门近代的新型的艺术领域……为了尽快掌握电影造型的特殊艺术规律 , 我废寝忘食地学习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