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开拓者” 吴印咸的光影人生( 二 )

1935年 , 吴印咸与许幸之联合举办了一场绘画摄影展 。 当时 , 由夏衍、钱杏邨、司徒慧敏等组成的中共地下电影小组已建立两年 。 吴印咸和许幸之的绘画摄影展引起了夏衍的注意 , 他找到许幸之 , 希望他们能够加入由党的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电通影片公司 , 拍摄由田汉、夏衍、孙师毅编剧的抗日影片《风云儿女》 。 尽管吴印咸当时对共产党还不甚了解 , 但他认为拍摄抗日题材的影片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 便欣然接受了 。

《风云儿女》由许幸之执导 , 袁牧之、王人美主演 , 聂耳作曲 , 由吴印咸担任摄影 。 这是他第一次掌控一部电影的画面 , 但因为他在技术、心理、精力等方面都有足够的储备 , 所以圆满完成了任务 。 电影公演后轰动上海 , 影响全国 , 电影的主题曲后来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随后 , 吴印咸又接拍了袁牧之编导的《都市风光》 , 与应云卫合作拍摄了《生死同心》 , 并再次与袁牧之合作拍摄了久映不衰、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的《马路天使》 , 一举成为上海著名的电影摄影师 。

三、白求恩的朋友

1937年夏季 , 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 为支援抗战 , 上海电影界也动员起来 , 紧急排演了《保卫卢沟桥》等剧目 , 在剧院、街头 , 甚至奔赴前线演出 。 此刻 , 吴印咸再度与许幸之合作 , 拍摄、剪辑了一部揭露日军侵略暴行、表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大型纪录影片《中国万岁》 , 但因为片子带有歌颂共产党的政治倾向而被当局付之一炬 。

就在吴印咸深受挫折之际 , 突然接到袁牧之的一封电报 , 邀他去武汉 , 称有要事相商 。 没想到就是这次武汉之行 , 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

“八路军周恩来先生邀请我到延安拍一部大型纪录片 。 我对编导还算内行 , 对摄影可不大通 , 所以我请你来 , 是希望你能和我同去 , 我们再配合一次 , 拍一部有价值的片子 。 ”在袁牧之的邀请下 , 吴印咸带着满腔热血奔向了闪耀着红星的延安 。

拍电影是需要器材的 , 可是当时他们只有一台16毫米摄影机及少量胶片 。 恰在这时 ,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 说荷兰电影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在得知吴印咸准备去延安的消息后 , 决定送给他们一台“埃姆”35毫米摄影机和一部分胶片 。

吴印咸知道陕北缺少照相器材 , 到武汉接收这批设备时 , 还自己花钱购买了3架相机 。 后来 , 他就是用这些相机拍摄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 。

1938年秋 , 吴印咸和袁牧之来到延安 。 延安当时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 , 但到处充满了火热的激情 。 吴印咸拿起相机 , 开始记录周围的一切 , 很快就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 , 如《抗大午餐》等 。

吴印咸与袁牧之抵达延安不久 , 中共中央便决定成立延安电影团 。 电影团直属八路军总部 , 由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任团长 , 李肃任政治指导员 , 袁牧之为艺术编导 , 吴印咸负责技术和摄影 , 徐肖冰为专业摄影 。 1938年10月1日 , 由袁牧之编导 , 吴印咸摄影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陕西中部的黄帝陵开机 , 揭开了为新中国拍摄电影的第一幕 。 影片将黄帝陵确定为第一组镜头 , 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寓意十分深远 。

拍摄期间 , 日寇的飞机经常在上空盘旋、轰炸 。 一次 , 吴印咸和徐肖冰正在驻地拆解摄影机 , 进行维护保养 , 日军飞机突然来了 , 其中一枚炸弹就落在附近 , 把他们的房子震塌了一角 。 吴印咸一下子就扑到了拆开的机器上 , 用身体挡住掉下来的碎石瓦砾 。 飞机一离开 , 他们就赶紧从土石堆中爬出来 , 清点零件 , 所幸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丢失 。 事后 , 周恩来和谭政特地赶来看望 , 还专门慰问了吴印咸 , 嘱咐他们宁可因光照原因影响照片处理进度 , 也要搬进窑洞 。

延安的拍摄计划完成后 , 电影团即将开赴抗日前线 。 临行前 , 毛泽东将袁牧之、吴印咸、李肃、徐肖冰等人请到家中 , 为他们送行 。

翌日 , 电影团乘小船东渡黄河 , 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艰苦的战地拍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