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开拓者” 吴印咸的光影人生( 四 )

五、长影的开拓者

抗战胜利后 , 吴印咸所在的延安电影团大部分成员被编入干部支队开赴东北 。 途中 , 根据战局变化曾在绥德等地滞留 。 其间 , 吴印咸被调到北平(今北京)军调处 , 在叶剑英领导下负责中共方面的新闻摄影 , 经常深入国共双方摩擦区 , 取得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证据 。

1946年4月 , 苏联红军撤离长春 , 由我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迅速占领了这座伪满时期的首都 , 同时接管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满映” , 成立了由舒群、张辛实分别担任正、副经理 , 袁牧之为顾问的东北电影公司 。 一个月后 , 因局势恶化 , 东北民主联军不得不放弃长春 , 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 , 东影必须在部队撤离前 , 携带全部设备、器材和主要技术人员撤出长春 , 择地建厂 。 此后几经波折 , 东影落脚在距中苏边境不远的兴山(今鹤岗) 。

一座真正属于新中国的电影制片厂诞生了!消息传来 , 电影团成员无比兴奋 , 随后便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 吴印咸与电影团在烟台会合 , 几经辗转 , 于1946年8月27日来到兴山 。 此时 , 袁牧之、舒群、陈波儿、田方、钱筱璋等人已先期到达 。 新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 , 终于在这里相聚了 。

1946年10月1日 , 经东北局批准 , 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 , 舒群任厂长 , 袁牧之为顾问 , 吴印咸、张辛实为副厂长 。 两个月后 , 舒群调离 , 袁牧之任厂长 。 1949年2月 , 袁牧之奉调进京 , 筹建国家电影管理机构 , 吴印咸被任命为东影厂长 。

在东影工作的8年间 , 吴印咸与袁牧之及后来的几位副厂长紧密配合 , 领导东影人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 。 为完成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这部巨制 , 东影先后派出30多支摄影队 , 跟随人民解放军从北向南 , 共拍下近10万米胶片的素材 。 这些摄影师继承了吴印咸当年在抗日前线的光荣传统 , 带着摄影机、照相机 , 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 。 其中 , 张绍珂、王静安、杨荫萱3位摄影师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

《民主东北》在拍摄过程中 , 即被送到各个战场和解放区放映 , 给各地军民以极大鼓舞 。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西柏坡看到这部影片 , 特别是看到成千上万的国民党士兵向人民解放军投降 , 看到我军缴获的武器装备堆积如山时 , 不断称赞:“队伍打得好!片子拍得好!”

在拍摄影片的同时 , 吴印咸等人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演职人员 , 其中有很多人后来担任了全国各个电影制片厂的领导、技术骨干和演艺明星 。 此外 , 东影举办的四期训练班还培养了650余名专业人才 , 他们被分配到各个野战军 , 用胶片记录下了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海南岛的全过程 。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 , 东影从兴山回迁的问题提上了议程 。 当时的长春百废待兴 , 东影人首先恢复了洗印、录音等技术车间 , 接通了水电气工程 , 集中力量抢修了两个摄影棚 , 改建了音乐排练室、仓库、机械厂和化工厂 , 还修复了一些宿舍楼 。

1949年4月1日 , 第一批人员物资从兴山出发 , 两天后到达长春 。 4月8日 , 吴印咸率厂部人员抵达长春 。 那段岁月里 , 厂房需要继续维修建设 , 设备需要配套 , 人员的政治面貌需要甄别梳理 , 日籍职员的去留需要调查安置 , 更为紧迫的是 , 随着解放区不断扩大 , 很多部队和地方政府通过中央各部门向东影要人 。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 吴印咸还是带领东影人拍摄了《赵一曼》等多部优秀影片 , 还译制了大量苏联影片 。

1954年年底 , 吴印咸离开长影 。 翌年2月28日 , 文化部决定将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

六、北电的创业者

1955年4月 , 文化部作出“争取四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的决定 。 第二年6月1日 , 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电影学院 , 电影局局长王阑西兼任院长 , 吴印咸被任命为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 。

上任伊始 , 吴印咸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教师、没有教材、没有经验的局面 。 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 建立了一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教师队伍 。 作为摄影系主任 , 吴印咸一直承担着《摄影构图》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 为此 , 他编写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摄影教材《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上、下) 。 1973年 , 意大利的一家出版社曾翻译出版此书 , 成为很多国家高校该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