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开拓者” 吴印咸的光影人生( 三 )

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跋涉 , 电影团首先来到晋绥抗日根据地拍摄 , 然后又穿越敌人一道道封锁线 , 进入晋察冀根据地 。 在这里 , 司令员聂荣臻在介绍八路军英雄事迹时 , 特别提到了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情况 。

当时 , 白求恩就战斗在晋察冀根据地前沿 , 这也是电影团要去的地方 。 在那里 , 吴印咸与白求恩做了两个月的邻居 。 白求恩有一架“雷丁那”照相机 , 且酷爱摄影 , 这个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 。 他们一起谈论摄影 , 谈论各自的家庭和人生 , 白求恩甚至邀请吴印咸战后一定去加拿大看看 , 他的家乡很美 , 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和森林 。 白求恩还告诉吴印咸 , 不久后他可能会回一趟加拿大 , 筹集资金、器材、药品 , 届时会给吴印咸多带些胶片回来 。

没想到就在欢送会都已开过 , 白求恩大夫即将启程之际 , 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冬季扫荡” 。 吴印咸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白求恩大夫毅然决定留下来参战 。 我随着医疗队冒着风雪赶了七十里山路来到摩天岭前线 。 按白求恩大夫“救护工作务必靠近火线”的指示 , 手术室被安置在离火线七里的孙家庄村外的小庙里 , 这座小庙孤零零地坐落在路边 , 庙里的佛像早已荡然无存 , 只有雕梁画栋和墙壁上的残图还保留着 。

……

手术进行到次日下午 , 哨兵突然报告后山发现大批敌人 , 正向孙家庄袭来 , 情况十分危急 , 白求恩大夫立即命令将轻伤员转移 , 剩下十名重伤员就地手术 。 敌人的枪炮声越来越近 , 破旧的小庙被震得簌簌落土 , 大家一再劝白求恩大夫撤离 , 但他镇定沉着 , 旁若无敌 , 连续工作三十小时毫无倦意 。

当他弯着腰 , 聚精会神地在台上为一个腹部受了重伤的战士做缝合手术时 , 我举起照相机 , 利用夕阳微弱光线的照射 , 以中国特有的古庙作为衬托 , 将白求恩大夫的这种感人形象记录下来:身着粗布衣衫 , 脚穿草鞋的他和中国式古老小庙的典型环境 , 以及简陋的手术台和他那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沉着镇定的神情 , 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白求恩在这次战役中手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 , 医治无效逝世 。 后来 , 毛泽东看到摄影作品《白求恩大夫》后对吴印咸说:“感谢你留下了这幅照片 。 ”随后便写下了《纪念白求恩》的名篇 。

四、毛泽东的摄影师

袁牧之离开延安后 , 电影团的工作交由吴印咸负责 。 1942年5月1日 , 经八路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彭加伦介绍 , 吴印咸加入中国共产党 。 从此时开始直到抗战胜利 , 他带领电影团完成了中央交给的各项任务 , 其中被载入史册的有进驻南泥湾 , 拍摄军民大生产电影;记录延安文艺座谈会盛况;还为中共七大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吴印咸在延安的收官之作 , 是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 , 在飞机上向前来送行的群众告别时的《挥手之间》 。 照片摄于1945年8月28日 , 政治背景是抗战胜利后 , 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向延安发来3封电报 , “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两党合作、和平建国大计 。 由于当时毛泽东在中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而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尽人皆知 , 所以全党上下几乎都不同意他去重庆 。 可是毛泽东本人却坚决主张前往重庆 , 他认为这次与蒋介石谈判 , 即便不能达成和平协议 , 也可以让世界和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 , 了解党的主张 。

当天清晨 , 延安军民近千人前往机场送行 。 毛主席身穿半新的蓝布制服 , 头戴灰色盔帽 , 一步一步踏上飞机舷梯 。 人们牵挂着领袖的安全 , 现场一片寂静 。 当天 , 吴印咸负责拍照 , 记录毛主席从走出窑洞到登上飞机的全过程 。 但他总觉得当天的气氛有些紧张、压抑 , 所以对作品也不够满意 。 毛泽东开始登机了 , 凭着几年来多次为主席拍照的经验 , 他认为毛主席肯定会给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个特写 , 所以他端着相机静静地等待 。 这个时刻终于来了 , 在机舱口 , 毛主席转过身来面向送行的群众 , 将那顶盔式帽用力一挥 , 举过头顶 , 在半空中停住了 。 机场顿时沸腾起来 , 人们面向毛主席招手、欢呼 。 此刻 , 吴印咸适时地按下快门 , 为人们留下了经典之作——《挥手之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