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中城”联动的同时 , 广深的“城中景”也在发生改变 , 创新要素资源加速互联互通 。
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 唯品会、阿里巴巴、腾讯、国美、小米、科大讯飞等创新型企业不断入驻 , 让千年商都焕发新生 。
文章图片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楼耸立 。 (央广网采访人员 官文清 摄)
在南沙香江独角兽牧场 , 已吸引100多家科创企业入驻 。 其中不乏云从科技、小马智行等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 , 人工智能总部集聚区逐步显现 。
作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要素 , 人才在广深之间流动十分频繁 。
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 , 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流向广州 , 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 , 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 , 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 , 规模基本平衡 。
2021年5月 , 广深两地人社部门签订框架协议 , 从制度供给、就业创业、人力资源配置、社保互联互通等七大领域 , 加速人才资源要素的流动 。
一个基础研究实力雄厚 , 一个创新型企业众多 , 凭借着互补的优势 , 广深之间不断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要素 。
目前 , 广州市科技局已梳理完成广州可对外共享服务仪器设备(单台套价值30万元以上)清单 , 广深两市仪器设备均可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统一服务平台对公众开展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并且与深圳就共享专家基本信息达成一致 , 已向深圳推荐了首批55名入库科技专家 。
科技成果转化 , 一直是困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隘 。
在广深“双城联动”效应的带动下 , 两地的技术攻关和成果开发及转移转化等工作进一步提升 。 数据显示 , 2020年广州地区登记的广深技术合同登记份数1456份、成交额137.51亿元、技术交易额118.77亿元 。
“城连城”
共建开放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广深“双城联动” , 并非广深两座城市的事情 , 与大湾区每个城市都息息相关 。 城与城相连 , 才能共建开放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
在郭万达看来 , 广深的区域创新体系首先要对港澳开放 。
9月20日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 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 , “广州-深圳-香港”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 。 这意味着 , 在粤港澳大湾区 , 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雏形显现 , 获得国际认可 。
“广深应联动与港澳高校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或实验室 , 与港澳高校合作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 , 向港澳高校科研人员开放科技计划项目 。 广深要通过与港澳科技资源的开放对接 ,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创新体制 。 ”郭万达说 。
目前 , 广深科研单位正在共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 已获批建设的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 , 广州地区单位牵头占10家 , 其中3家由深圳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共建 。
近两年来 , 不少香港的高校和科研人才也跨过深圳河 , 来到广州和深圳发展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港接壤地带 , 是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 在合作区深圳园区 , 超过140个高端科技项目落地 , 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引擎 。
文章图片
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目前最高楼俯瞰深圳河 。 (央广网采访人员 夏燕 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