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张淑贤
10月12日 , 美国直观医疗器械公司与复星医药的合资公司——直观复星同张江集团签约 , 拟在浦东张江设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制造与研发基地 。 这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继美国硅谷后的全球第二个制造与研发基地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基地落户上海 , 是上海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 目前 , 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 , 中国机器人1/3产量在上海 , 换言之 , 上海提供了全球约1/9的机器人产量 , 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 , 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式发展 , 各地纷纷加码布局机器人产业 。 作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的上海 , 未来将如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 让机器人产业这一“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更璀璨?近日 ,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实地探访上海机器人相关企业和产业园区 , 探究该产业在上海集聚的动因 , 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
实探:机器人产业建设火热
上海闵行的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内 , 一座占地243亩的达闼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的核心建筑外立面建设已完工 , 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 预计年底可入驻 。
达闼联合创始人汪兵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公司主营产品之一是服务机器人的柔性关节 , 达闼闵行基地项目达产后 , 年生产机器人关节预计可达1000万台套 , 将是目前全球机器人关节产量总和的2倍以上 , 届时达闼闵行基地将成为全球机器人关节出货量最大的工厂 。
2018年10月 , 基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良好的营商环境、长三角初步形成机器人产业链等因素 , 达闼机器人开始在上海布局 。 汪兵向采访人员透露 , 当时 , 上海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已集聚了发那科、ABB等四大家族 ,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初具规模 , 但服务机器人领域尚无龙头企业 , 于是达闼机器人在上海发力云端智能服务机器人 。
三年来 , 达闼机器人上海团队已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为超过150人 , 率先实现了柔性关节在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上的商业化、产业化 。
汪兵透露 , 达闼闵行基地达产后 , 将吸引云端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上百家企业入驻 , 还将吸引研发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国家测评认定和监测中心等入驻 , 将基地打造成为智能服务机器人高端制造基地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 , 2017年投产使用的新松机器人产业基地生产同样热火朝天 , 开展着智能机器人产品及核心部件的制造 , 同时实现数字化工厂的规划、设计、总装与总调 。
2014年 , 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机器人公司——新松公司(证券简称:机器人)在上海成立了国际总部“中科新松有限公司” 。 中科新松总裁杨跞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在上海成立国际总部 , 主要基于上海国际化的环境以及上海已初具机器人产业规模 , “2013年底 , 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相对成熟 , 来上海属于二次创业 , 组建初创型团队 , 按新想法组建新体系 , 并不是把上市公司的产品线迁移过来 。 ”
杨跞期待着 , 换一个赛道重新出发 , 这一赛道最好能属于未来的产业方向 。 “当时 , 上海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热浪涌现期 , 但资本的涌入并没有带来研发能力的迭代 , 而新松所有产品都是自主研发 , 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 ”
七年来 , 中科新松办公场地从1000平方米拓展到6万平方米 , 且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线 , 业务涵盖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创新发展三大板块 , 搭建了从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到销售和售后等全流程 , 目前产值达3亿多元 , 专利200余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