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作为智慧建筑的重要细分单元 , 智慧园区的话题热度持续不减 。
北京正在大力度推动首都“两区”建设 , 一大批老旧厂房快速腾退 , 开始打造智慧化为导引的产业园区;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百城百园”行动 , 按照“一城一主题”和“一园一产业”的原则 , 加速科技园区的智慧化升级……
毕竟智慧园区直接关系到产业、人才和知识的聚集 , 有着生产力提升和经济规模效应的双重诉求 , 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视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间” 。 特别是在AI和IoT大行其道的叙事逻辑中 , 智慧园区将深度影响一座城市的智慧综合感 。
智慧园区的价值已经是一种社会共识 , 但连接的场景和业态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 也是留给大大小小人工智能企业的临场考 。
01 智慧园区的势和道 园区的转型创新并不是什么新鲜议题 。
早在2014年前后 , 冠以“互联网+”前缀的产业园区就已经遍地开花 。 2015年国内的科技企业服务器数量已经有近3000家 , 电商园区数量超过500家 , 形式各异的众创空间在半年时间内新增了上万家 。
当人工智能掀开了互联网的下一幕 , “智慧园区”陆续出现在许多新城的规划项目中 , 产业园区被加上繁冗的名目和噱头 , 以至于出现了鱼龙混杂的一幕:一些产业园区仅仅增加了温湿度传感器 , 对外就以智慧园区自居 。
文章图片
于是国内的智慧园区数量在不断增多 , 但大多数陷入了缺乏顶层设计和多方协作意识的认知误区 , 对“智慧”的理解浮于表面 , 一味地引入或堆砌智能硬件 , 整体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提升并未有质的改变 。
比如智慧园区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 , 很多园区铺设了大量的传感器和摄像头 , 初步实现了对园区的远程控制和监管 , 但缺少长期规划和系统性布局 , 不同细分模块间的数据互不打通 , “智慧”的背后是增加更多的人力进行监控与维护 , 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也就无从谈起 , 以至于智慧园区在很长时间里停留在摸索阶段 。
园区智慧化转型的方向不可谓不正确 , 为何结果背离了最初的预判?
想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 势必要进行两个维度的深思:一是改变园区的治理逻辑 , 智慧园区的内核不是添加智能化的模块 , 而是打通不同节点的数据 , 建立一种数据化的运营理念;二是厘清智慧园区的核心诉求 , 本质上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 智慧园区的建设应该是结果导向 , 并非是用“智能”来装装样子 。
也就是说 , 智慧园区其实是一场路线之争 , 比拼的不是智能化的替代程度 , 而是智慧化升级的完成度 。
02 老旧工厂的“变形记” 一家老旧工厂的转型成了舆论的焦点 。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的金隅智造工场 , 曾经是一座家具生产基地 , 破旧的厂房一度和北京高速刷新的城市界面格格不入 。 在金隅和旷视的联合改造下 , 原本被被淘汰的厂房悄然蜕变成了智慧园区的新样板 。
刚走进金隅智造工场的时候 , 除了随处可见的智能摄像头 , 几乎和传统的产业园区并无二致 , 可在园区内参观停留了一段时间后 , 智慧化的生活和工作体验可能会让你有会心一笑的感知:
工作在金隅智造工场的员工 , 很少看到有人佩戴身份标识的工牌 , 每一栋办公楼的闸机都可以实现智能通行 , 除了可以实现员工智能考勤 , 还可以同步显示温度、健康码等信息 , 即便是在疫情防控期间 , 也可以像平时一样进出 。 同时员工还可以打开园区的APP或小程序 , 免费骑行滑板车、查看班车的路线、在线订餐或报修 , 几乎所有的服务和需求都可以在线上进行一键解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