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程 情感培训师( 二 )


情感教程 情感培训师

文章插图
社会情感(情绪)学习结构示意图 。
据该机构介绍 , “社会情感学习”简言之是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与技能 , 以合理管理自我情绪、能够对他人境遇保持同理心 , 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 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 进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 。此前我们提到的“用心倾听”、“学会共情”也都是社会情感下的细分项 。相关积极表述使得这一概念自提出起似乎就不会招致反对意见 。同时 , 对于传统意义上偏重核心课程而忽视学生性格发展的教育系统而言 , 它也以一种修正的姿态出现 。因此 , 这一概念成为美国教育界近几年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 它还搭乘20世纪末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转向之风逐渐在多国落地发芽 。
情感真的能被“教会”吗?多国教育界人士至今仍在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 。在课堂实践中 , 刘湘燕也曾针对“引导学生用心倾听”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一堂倾听课 。学生们围坐成半圆 , 手中拿着预先发放的白纸 , 老师将根据固定图形给予学生统一的指令描述 , 希望他们通过用心倾听领会其间传达的信息 。结果 , 同样的指令下 , 几乎每个人折出的形状都是不同的 。
按照指令却没能折出预设的形状 , 这就说明没有“用心倾听”吗?刘湘燕觉得这样的判断多少有些武断 , 但我们如今的许多课程似乎都是这样的逻辑 。她在随后与学生们的沟通中了解到 , 在部分学生看来 , 这是因为老师给出的指令不够清晰 。而学生们的解读也侧面提醒着刘湘燕去反思 , 或许在这样的情感教育中 , 学生并不一定就是那个想当然的教育对象 。当老师甚至家长本身对“倾听”存在误解 , 时常做不到真正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时 , 又如何教会他们去倾听呢?于是 , 她逐渐将注意力更多转向教师情感的研究 。
相比于简单地提倡或批判社会情感学习 , 她更在意由此揭开的那些一度被忽视的教育现实 , 希望厘清它内在的逻辑 , 而这样的尝试在如今国家间筑起高墙、学术走向自说自话的时代显得格外必要 。
以下是新京报记者对刘湘燕的采访 。
情感教程 情感培训师

文章插图
刘湘燕 ,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育学博士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教师情感 , 女性主义与批判教育学 , 跨国迁移、社会性别与教育 。著有《让我听见你》 。
从社会情感聊起:
情感能被“教会”吗?
新京报:第一次听到社会情感学习这个概念的读者或许会好奇 , “社会情感”指的是什么?它是能被“教会”的吗?
刘湘燕:这首先涉及到引入时的翻译问题 , 而翻译和文化又息息相关 。社会情感学习的英文是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或者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 如果只从中文来看 , 社会似乎是在修饰情感 , 但从英文看 , 社会和情感是并列的概念 , 共同修饰“学习” 。情感学习很容易理解 , 但是什么是社会学习?有研究者把它翻译成社交学习 , 似乎看上去更为直观 。但是社会情感并不仅仅局限在个体社交这个层面 , 还指个体如何参与到社会中 。费孝通老先生也提到过Social Skills是不是可以翻译成“礼” 。这些都意味着社会情感不仅是个人层面的 , 它还牵扯到很多社会文化层面 , 乃至权力关系层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