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与风水学 现代建筑风水学2022


1 建筑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1.1 建筑风水是我国原始文明的悠久历史象征之一
"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 。《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 。事实上,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更早涉及风水,书中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上述表明, "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水的论述,主要源自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 。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人们经过大量经验实践总结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古代远落后于风水实践 。
那么,建筑风水的思想产生的年代究竟有多远?建筑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称"四灵",据《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 以正四方" 。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 。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 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图案与北斗星、二十八宿紧密相联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这种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 精成于天, 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上述建筑风水观念说明中国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或者更早,这与有关专家的以下有关结论是一致 。
"由于长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发现,世界历史应当改写,各大古文明的位次也有必要重新排列 。"日前,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 。史教授认为,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我们说的,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承认过 。他们只肯承认有甲骨文记载以后的历史,也就是黄河文明只有3000 余年之说 。"过去,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的排列是:第一,尼罗河文明,距今6000余年;第二,两河文明,距今5000余年;第三,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余年;第四,黄河文明,距今3000余年 。从70年代起,国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中,首屈一指的是1973 年发现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7000 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 。1979年,又发现了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6000 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坛、6500 年前的水稻田 。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8000 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 。现有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 。史式说:"过去由西方学者写出来的世界史必须改写,一切只有利于西方殖民者的史学理论必须推翻,文明的标准必须重定 。""这项工作必须让全世界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参加,不能让少数学者包办,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摘自《生活时报》 。
1.2 风水与易经
风水是否起源于易经?答案是否定的 。理由如下:
1)概念的先后;建筑风水的青龙、白虎"四神"概念早已存在,远早于易经的年代 。
2)早期的风水概念,如晋代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主要讲气、风与水的关系,并未有出现关于易经的思想 。
3)层次先后或进化次序问题 居住建筑与先民密切相关,在先;而易经是高级智慧、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后 。所以我们可以说建筑风水是源远流长的,是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甚至更早相联系的 。风水与易经的关系如何?易经产生以后,人们利用易经的思想对建筑风水进行思考和发展,促进了建筑风水的多样化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如吉凶祸福、寿夭等一些非理性或迷信的东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