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的暴利时代要结束了?( 二 )
一条完整的电子烟产业链 , 可以划分为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制造&品牌商以及下游渠道商三个环节 。
而在这整个环节当中 , 代工厂的毛利率能达到30%-40% , 品牌商毛利率在40%-60%左右 , 而线下经销商的毛利率也能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 。

文章图片
图3/6
这直接体现为制造成本与终端售价之间的差异 。
以悦刻烟弹为例 ,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 , 悦刻代工方思摩尔3颗空弹的成本约为15元 , 悦刻的拿货价是27元 , 悦刻添加烟油后 , 出货给批发商的价格是45元 , 批发商再转给零售端的价格是55元 。
最后烟弹到用户手里的时候 , 他们需要付出的价格是99元 。
也就是说 , 一门生意 , 这条销售链上的玩家们都有钱赚 , 且获利空间大 。 烟杆的获利空间更大一些 , 有媒体报道 , 一个指导零售价为268元的烟杆 , 成本只需要20元 。
此外 , 电子烟品牌实际上并不靠烟杆赚钱 , 它更多承载引流作用 , 这门生意能赚多少钱 , 看的是烟弹的复购率 。
比如行业龙头悦刻 , 2019年它卖出了50万个烟杆、590万颗烟弹 。
02
战事:线下之争
从商业模式来看 , 电子烟的确是一门能赚到大钱的生意 , 但它却不是一门足够健康的生意 。
电子烟本质上还是烟草 , 具备成瘾性 , 在它的目标客群烟民的范围之内 , 这门生意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 。
但它同时又是电子消费产品 , 产品设计的趋势在向更加新奇、潮流的方向发展 , 烟弹的口味往更加丰富、多样的地带拓展 。
这个时候 , 如何避免未成年人成为电子烟的用户 , 成了行业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
2019年底 , 监管重锤落下 , 电子烟网售禁令发布 , 企业线上销售的路被彻底封死 , 行业迅速降温 , 那些选择留在牌桌上的玩家 , 只能将重心放在线下渠道 。
线下 , 也由此成了企业间博弈的重点 。
实际上从19年初至今 , 电子烟的线下战事一直在进行 , 在监管这只无形的大手之下 , 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 , 行业本身也发生着良币驱逐劣币的故事 。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禁令出台之前 , 以“抢”有限资源为主 , 竞争的关键词是“排他” 。
2019年正是电子烟最火的时期 , 品牌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品牌认知、在教育市场的同时抢占市场份额 , 他们的线下布局没什么章法 , 不在乎点位大小、位置 , 也不计成本 。
便利店是一个重要渠道 , 在当时 , 一家连锁便利店的进场费 , 已经涨到了100万 。 便利蜂一位北京市场部的负责人曾对媒体透露 , 自己曾被十几个电子烟品牌的市场部老大乃至创始人 , 直接堵在办公室门口 。
网吧、KTV、线下音乐节等 , 都是他们的争夺对象 , 最残酷时 , 有品牌方将音乐节的赞助费抬高到了百万级别 。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网售禁令发布之后 , 关键词是生存与扩张 。
网售禁令出台后 , 电子烟行业迎来了一轮洗牌 , 截至2020年7月 , 以工商登记为准 , 我国共有超过1800家电子烟相关企业注销或吊销 。
这其实是一次市场的出清 , 幻想着赚快钱一走了之的品牌退场 , 而那些想要继续留在行业内的玩家 , 则面临着一场线下大考 。
电子烟行业在线下开店有几个优势 。
首先是不需要太大的占地面积;其次是电子烟是标准化的产品 , 可变的无非是烟弹口味 , 这意味着无需投入太大的人工成本;第三 , 用户需求明确 , 他们一般有熟悉的使用习惯 , 买完即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