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书店、驻唱歌手、街头画师……文化元素让夜经济“潮”起来

  白天只有工作 , 下班后才有生活 , 近年来夜消费、夜经济现象引人关注 。

  所谓夜经济 , 是指发生在当日下午6时到次日凌晨6时 , 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为消费主体 , 以餐饮、购物、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消费经济 。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北京市夜间消费调查报告》显示 , 夜经济对40岁以下的人吸引力较强 。 深夜食堂是夜经济最显著的一面 。

  为拉动夜经济 , 7月12日 , 北京出台了十三条措施 。 夜经济不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 , 其潜在的“文化基因”正不断地被激活 。 从24小时书店到博物馆奇妙夜 , 从夜间公园到夜间展览 , “夜文化”的消费场景不断更新 , 消费体验不断刷新 , 消费能力不断攀升 。

  夜晚文化消费能力被激活

  夜幕降临 , 作为时尚和潮流的地标 , 位于北京东边的三里屯人群正在涌入 。 一个个街拍摄影师架起了“长枪短炮” , 对准来往的潮男靓女 , 不停地按动快门;一些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队;酒吧的高脚凳上也坐满了人……在三里屯的喧嚣中 , 矗立着一个安静的书店 。

  “咔、咔、咔” , 不管进或不进 , 先自拍一张发个朋友圈 , 配文:“举头望书山 , 低头见书海 。 ”这是发生在三联韬奋书店门口的一幕 。 这个24小时书店成为网红打卡圣地之后 , 这一幕不断上演 。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地标 , 对一些人来说 , 完成这一仪式 , 就能假装自己是“文艺挂” 。

  静下心来选一本书成了很多人夜晚消费的选择 。 “先生 , 这本书36元 , 您需要袋子吗?”类似的对话 , 9月25日晚上 , 10分钟内收银员重复了4次 。 三联韬奋书店夜班主管张越表示 , 年轻人是书店的主要消费群体 , 他们的消费行为很多都发生在夜晚 。 在夜经济政策出台以后 , 书店客流量一个月多了近千人 , 销售额也比以往增加了25% , 工作日营收在1万~2万元之间 , 周末会更多 。 目前 , 书店已提前完成了今年的营收目标 。

  作为京西“夜京城”地标之一的五棵松 , 夜文化消费同样如火如荼 。 9月27日21:30左右 , 驻唱歌手正深情地唱着情歌;创意街区里的摊主正在向顾客介绍手边瓷器的创意来源;街头画师正在为披肩短发女孩画像……

  晚上22:00 , 华熙live东北角的北京时代美术馆 , “制造之外”的沉浸式装置展览已经闭展 。 而在华熙live的下沉广场里 , 有一个地方仍旧灯火通明 , 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 , 它就是露天的文化创意街区——妙趣街 , 主要经营一些手工艺品以及文化服务 , 很多游客在这里“淘货” 。

  在华熙 , 所有入驻的商户必须取得专门的资格证 , 有统一的开闭店时间 , 并接受统一的管理 。 妙趣街摊主周岩2017年10月就入驻了这里 , 见证了街区的发展历史 。 他说 , 最初妙趣街的人流量很小 , 2018年6月世界杯时 , 迎来人流增长的一个小高峰 , 到了今年 , 一到周末人流就呈爆炸式增长 。

  北京的夜经济政策推出后 , 妙趣街运营时间延长了两小时 , 周岩的营收也大约提高了20%~30% 。

  文化元素让夜经济“潮”了起来 。 以前 , 人们只知道五棵松举办过很多大型演出和体育赛事 , 现在 , 晚上去五棵松逛一逛成了一件挺潮的事儿 。 随着五棵松夜晚文化消费业态的不断丰富 , 京西夜经济热度不断上升 , 逐渐打破了北京“东热西冷”的夜经济消费格局 。

  创新推动夜文化消费升级

  对于发展夜经济来说 , 设立新的消费场景 , 打造一个短期的网红并没有那么难 , 如何具有可持续的走红能力和变现能力更为重要 。 打造文创产品、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联动、知识服务创新等措施成为一些地区的解决之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