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社区都证明,人是追求地位的猴子 | 今夜科技谈( 二 )


很长一段时间内 , 关于 UGC 和 PUGC 的一个核心讨论 , 就是如何定义「好」 。 PUGC 是我们通常认为好的内容 , 这是由社区运营者定义的 , 然后在社区推广 , 这里面就天然带有人的价值导向 。 但基于算法的推荐系统 , 并不会一开始就定义什么是好的内容 。 实际上 , 用户的行为总能超出运营者的想象 , 而算法把这些内容筛选出来 , 本质就是从 UGC 成长出的 PUGC 。 这种内容的宝贵在于 , 这是社区自己长出来的内容 , 是最符合本社区用户偏好的内容 。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 , UGC 肯定是必须的选择 。 因为从供给段来看 , 哪怕 UGC 质量更差 , 但它的规模大 , 规模越大就越有价值 。 但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 , 追求 UGC 规模的无限 , 很大程度上会损害普通用户内容消费体验 。 用户接受到的 90% 的内容里 , 可能只有 10% 是好看的 , 用户就流失掉了 。
关于 UGC 和 PUGC 之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早期的抖音和快手 。 快手一直提倡平权 , 抖音则更重视头部流量 。 实际上 , 追求极致的 UGC 最后的路径 , 一定是利用社交关系去做集中化的分发 , 这和快手早期基于地理位置、培养同城关系的思路是一致的 。 但关系的养成永远是比较慢的 , 用户慢慢了解了创作者之后才会成为稳定的粉丝 。 今天的互联网 , 已经很难有这样一个时间窗口 , 容忍平台慢慢养成用户了 。 所以快手虽然比抖音早做了两年 , 但后来迅速被反超 , 今天抖音的 DAU 已经是快手的两倍 。
04
人类都是追求地位
和身份的猴子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过一个「差序格局」的概念 , 说每个社会成员最关心的是定义自己在社会格局里的身份 。 然后根据这个身份决定自己要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要服从谁、压迫谁;以及和谁产生关系 。 基于这个差序格局 , 又推演出地缘和血缘的关系 , 最终形成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
这种社会身份 , 同样可以映射到线上社区中 。 B 站的 6 级大佬在吵架的时候 , 天然就比 1 级萌新更有话语权 。 这就在社区之中 , 人为制造了身份等级 。
而所有社区类产品包括各垂直类社区类APP存在的原因 , 就是因为人在现实中无法轻易改变自己的阶层和身份 , 但通过互联网平台社区产品就可以去全新塑造一个和现实中完全不一样的阶层身份 , 比如一个会一点魔术的新手 , 他在现实中的魔术行业可能就是个渣渣 , 但在社区上通过点赞、互动等社交货币就会让这个人的阶层和身份在平台中完全和现实中不一样 , 且通过社交货币让他成为平台的一个大V 。 之前朱啸虎推荐那篇身份即服务文章里关于社交网络的核心观点就是 , 人就是树上的猴子 , 虽然不在一个位置 , 但每只猴子为爬到更高的树枝可用尽所有手段 。 我能抛除现实社会的身份 , 在虚拟设计实现认同 。 粉丝点赞属于货币 , 社区反馈会比金钱更有效 。
社区需要给用户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 但这中间还有一个矛盾就是资源分配问题 。 人人都想称为人上人 , 但社区最多的注意力总是会被最头部的用户带走 , 而且创作高质量内容对普通用户也是太高的要求 。 内涵段子、最右给出的解决方案 , 就是让互动性的内容成为了关注点 (神评) ,更好的解决了用户存在感的问题 。
05
三个社区出圈
的伪信号
为什么形成社区文化不是出圈的信号?
形成社区文化的标志是有梗出圈 , 就比如「阿伟死了」 , 比如「2333」 , 但这本质上是一种噪音 。 因为普通人可能根本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 这些梗本质上还是小圈子的内部黑话 。 真正的出圈 , 应该是一种「打开大门 , 欢迎大家进来」的形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