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改变命运”外教版:给农村孩子打开一扇窗( 二 )

  提问环节 , 几个男孩直接跑上讲台抢答 。 老师薛云霞不得不出来维持秩序 。 但举手的人实在是太多 , 她根本叫不过来 。 有的同学整堂课都举手不放 , 后排的为了让老师看到 , 干脆直接跪在板凳上 。

  课堂的最高潮是孩子们答对之后和外教在线“击掌” , 热闹得像运动会 。

  “彻底放飞自我 。 ”薛云霞课后笑着对我说 , 舞蹈、唱歌是每次都有的环节 。 “我也是带了外教课才知道 , 原来英语课还能这么上 , 能让孩子们这么喜欢 。 ”

  然而 , 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搬到农村学校 , 又是另一番场景 。 大定小学、东小仇小学和韩园交通希望小学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 , 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

  有的学生刚给自己取了英文名 , 还专门特制席卡或帽子作为课堂道具 , 尽管有些显然不能称为名字 , 比如Sunnyboy(阳光男孩)、Learn(学习) , 还有个男孩 , 误把Lincoln(林肯)写成了Lincoin 。

  韩园交通希望小学四二班的学生本学期刚上外教课 , 显得格外紧张 。 外教抛来问题 , 中方老师询问五六遍也无人响应 , 最后只能硬点 。

  一个坐在后排的男孩几次想举手 , 但最终还是默默把手放下 。 “为什么?”我课后问他 。 他害羞地挠头:“怕说错 。 ”

  但不管自愿还是被迫上台 , 每个孩子回座位时 , 都是满脸笑容 。 “要是能跟外教说上话 , 学生能兴奋好几天 。 ”东小仇小学校长薛红光说 。

  “外教课起到一半以上的作用”

  在中国 , 英语外教并不是新鲜事物了 。 20世纪80年代仅仅在少数高校授课的外教 , 早已出现在中国大中城市的各级中小学 , 甚至早教培训班中 。

  然而对大部分县城、乡镇和农村学生来说 , 外教依然是奢侈品 。

  以孟州为例 , 这个人口仅40万左右的河南县城至今没有铁路 , 多年来与外界唯一的公共交通就是大巴车 。 坐车去距离最近的大城市洛阳 , 也需要一个半小时 。

  当我坐着大巴进入孟州时 , 看到农民们正在马路两边晾晒刚收割下的玉米和花生 。 城市周边 , 白色厂房和烟囱高低错落、几处新楼盘等待出售——撤县改市20多年 , 这座小城的城镇化仍在进行 。

  其实 , 孟州一度有过外教 。 韩愈小学的前身就是一所民办双语学校 , 最后因办学水平不高、生源严重不足停办 。 政府在2008年将其收购 , 改造为公立小学 。 10多年过去 , 孟州从小学到高中 , 依然没有一名外教 。

  “经费有限 , 学校请不起 。 ”赵顺新说 。 他是孟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 也是当地新教育“英语教室”项目的负责人 。

  而在农村 , 连基本的英语课堂教学也难保证 。 2015年 , 新教育基金会在村校走访中发现 , 农村专职教师短缺 ,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成绩差 。 语数外三科中 , 英语尤其明显 。

  “有的学校五年级还没开英语课 , 有的学校英语课中断了半个学期 。 ”基金会秘书长戚星云说 , “根本问题还在英语老师 。 ”

  薛红光解释 , 农村小学的规模小、事情杂 , 加上生源年年收缩 , 一师兼多课的情况很普遍 , 英语专业出身且专职教学的老师基本不存在 , 更别指望家长能帮什么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