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拘泥于词源上的用法,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孤独的”(lonely)一词有以下两种解释:“1.由于没有朋友或无人陪伴而感到悲伤 。无人陪伴;独自一人……2.(某地)人迹罕至、偏远荒僻 。”约在1800年以前,只有第二种释义——“人迹罕至、偏远荒僻”之地——被频繁使用 。而在这之前关于孤独的叙述中,充满了宗教启示和对人类愚蠢行为的道德叙述,以及对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偏远之地的物理描述 。比如《圣经》中的孤独通常表示,由于耶稣“返回孤独之地祈祷”,弥赛亚与其他人在肉体上分离(《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五章第十六节) 。就连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大词典》也将“孤独的”(lonely)这个形容词单纯地解释为落单的状态(“孤独的狐狸”),或是荒僻之地(“孤独的岩石”) 。这个词并不一定带有任何情感意义 。

文章插图
Geoffrey Johnson 油画作品
独处为何重要?
在现代早期,如果一个人有意选择了孤独——身体性的独处——可能就是为了和上帝交流;而到了18世纪,人们选择孤独则多半是为了与自然共处 。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与发现新土地和“原始人”有关,在这些作品中,独处是难免的,但不一定是个问题 。事实上,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1719)中,主人公遭遇海难后在偏远的热带小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 。孤独并不是这部小说的特色,不仅仅因为鲁滨孙·克鲁索和星期五形成了主仆关系 。小说中没有一处提到主人公感到“孤独”或是经历了“孤独” 。克鲁索虽孤身一人,但他从未将自己的处境定义为“孤独”,这大概是现代读者难以理解的现象和体验 。
与此相对照,21世纪福克斯的电影《荒岛余生》(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2000)取材自《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是美国联邦快递员查克(汤姆·汉克斯饰)流落荒岛 。因为没人说话,查克就在排球上画了一个笑脸,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威尔逊” 。(威尔逊是美国一家运动设备制造商,该公司现在在其网站上销售这种排球的仿制品 。)现代的观众或许更能理解这个情节的意义:它与人类对陪伴的内在需求有关,也与认为独处对心理健康有着毁灭性影响这一观念有关 。
但在笛福所处的时代,独处未必有什么可指摘的 。我们再来看约翰逊的《英语大词典》对“独处”(solitude)的定义:“孤独的生活;一个人的状态 。”1550至1800年间,“独处”时不时会以近似于“孤独”的形态出现 。到了21世纪,“独处”一词已经不再风靡,但曾一度被广为使用 。“独处”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olitudo,意思是:“1.一个人的状态或情形;2.偏僻或无人居住的地方 。”和“孤独”一样,“独处”未必与情感体验相关;两者都仅仅指“孤身一人”的身体经验 。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独处”(solitude)一词在出版物中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我认为,这种使用频次的减少,与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孤独”(loneliness)作为独自一人的状态及孤独体验的简称相对应 。因此,“独处”一词使用的减少与“孤独”的语言更加普遍是同时发生的 。如今,由于18世纪末之前孤独还没有被讨论过,所以这类词也就没有出现在医学文献当中 。像今天这样将“孤独”视作一种精神和身体折磨并将其病态化的现象,在当时并不存在 。而在18世纪末以前,医学著作家等人确确实实讨论过:独处有着一系列消极和积极意涵 。
和孤独一样,独处也有过一段被忽视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也是情感史一个重要的方面 。独处同样未必会引起消极的情感反应 。恰恰相反,孤独甚至可供享受,可堪回味 。历史学家芭芭拉·泰勒就曾写过日内瓦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和英国哲学家、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对独处的享受,尤其是当独处和18世纪对自然的热爱关联在一起的时候 。将“退隐”自然作为寻找个人幸福的途径,不仅是田园文学的心理根源,也体现了“上帝寓于自然”的自然神论思想 。
- 暖手宝充电宝 暖手宝app
- 立刻说招聘官网 立刻说官网app
- 爆炒八爪鱼的做法视频 八爪鱼app
- Happy Guy happybubble
- 天猫双11手机3D购物上线通知
- 新概念英语网 新概念英语官网app
- 北京积水潭医院怎么样 积水潭医院网上挂号app
- Apple 教育商店 applestore教育商店
- 三星手机游戏中心下载 三星游戏app下载
- 免费听歌的音乐app有哪些 无损音乐网站推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