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余生app下载 孤岛余生手机版中文下载( 三 )


独处并非和社交能力不兼容,因为它能让人身心更有活力,进而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P.L.考蒂尔的《独处之乐》就为独处的价值辩白,认为独处并不是一个“乖戾的厌世者”的愿望,而是为了“避开众生喧嚣,呼吸树林中冷冽的新鲜空气!……因为我们深情珍惜的、热切褒扬的一切,所有那些幻想、那些能打动我们内心的事物,常常充溢着我们对繁忙生活景象的否定” 。无独有偶,J.G.齐默尔曼与J.B.梅西埃在《有关孤独,及其对头脑和心灵的影响》中这样写道:
伟大品格的雏形只能在独处中形成 。只有在独处中,英雄和圣人方可第一次获得扎实的思想、对行动的热爱,以及对惰性的憎恶 。
强化独处的价值让人想起了古老的隐士理想 。在这种理想中,遗世独立是通向精神完满的征途 。在上帝面前独身一人,对于那些有意选择离群索居的人来说(譬如身处旷野的基督),是一个极具创造性和精神反思性的主题 。
对于有创造力的人而言亦是如此,独处常常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似乎回应和彰显了他们与更高精神力量的连接 。当然,隐士也有可能出于非宗教的原因拒斥社会 。其中一例便是“丁顿隐士”约翰·比格(1629—1696年) 。
比格曾是1649年判处国王查理一世死刑的法官之一西蒙·梅恩的书记员;后在王政复辟时期,梅恩因弑君罪被处决,比格从社会退隐 。他退隐的原因不明,有人认为他因国王死于自己之手而懊恼悔恨,也有人认为他害怕遭人报复 。他住进了山洞,靠他人的救济过活,四处讨食,索要皮革条,贴在衣服上蔽体御寒 。

孤岛余生app下载 孤岛余生手机版中文下载

文章插图
Geoffrey Johnson 油画作品
独处、性别与阶层
相较而言,出于艺术和风雅之目的选择独处,则是有教养的中产阶层的行为,因为独处需要远离经济活动的物理空间和时间 。传统上,只有生活优裕的白人男性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惯例不适用于黑人作者和女性,因为女性向来需要通过家庭结构而非个人成就来获得社会认同 。
一切情感状态和情感表达都受性别所限,古今皆是如此 。这种性别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的社会化表现如何证明和维护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在16世纪,女性喜欢流眼泪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湿润,缺少男性身体的热量 。而在19世纪,眼泪却是女性气质、女性无法适应公共生活的标志,表明女性注定以一种完全不同(但还是有影响力)的方式低人一等 。
与眼泪类似,孤独的女人也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隐喻,反映了人们对女性的消极期望,尤其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中产阶级女性,她们的地位越来越局限于家庭 。在早期的现代文学中,独身女性——通常是不受人管教的老姑娘或寡妇——在私人和公共领域之间徘徊,扮演全然不同的颠覆性角色,威胁着父权制的秩序 。因此,独身女性有可能被视作一种威胁 。
男性也有与独处有关的性别化角色 。一种传统认为,男性会出于宗教或智识上的原因,以隐士或学者身份过一种与世隔绝的日子 。事实上,卢梭在找寻孤独时也欣然采纳上述说法来描述自己 。女性有可能因宗教而独处,后来也有可能因投身创作而独处,但在西方文学中,孤独更多是被强加于她们的,一个常见的文学隐喻就是被恋人抛弃或无视 。克制和忍耐成了女性的命运,这与自我赋权的独身理想大相径庭 。有关女性角色的一种夸张表述就成为《第十二夜》中维奥拉想象出来的姐妹:“她因相思而憔悴,疾病和忧愁折磨着她,像是墓碑上铭刻的‘忍耐’之化身,向着悲哀微笑 。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爱情吗?”(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第二幕,第四场,第一百一十至一百一十三行)“被遗弃的女人”在某种程度上与“独处的男人”诗意对应,也构成了17世纪及以后个人信件与往来通信这一悠久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