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余生app下载 孤岛余生手机版中文下载( 八 )


尽管弗洛伊德没有具体表述社会异化的概念,但是他关于潜意识和意识、自我-超我-本我的学说制造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空间,证实了自我与世界的断裂 。我的目的并不是回顾20世纪涌现的各种哲学思潮,比如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新教伦理中的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信条的支柱 。20世纪出现的“自我vs.世界”与“个体vs.社会”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将这些观念纳入其中的经济、政治结构及信仰,至今仍统辖21世纪西方知识界的讨论 。在这种两两对立的极端情况下,孤独不仅是人类碎片化处境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与一个人同他人互动的能力息息相关的独特心理状态 。
上文我引用了泰勒有关现代自我的观点,说明在一个上帝无处不在的世界,要做到真正独身一人是不可能的;而伴随宗教的衰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理性人文主义的兴起,世俗性对于孤独这种情感集群在现代的形成来说至关重要 。弗洛伊德认为,“虔诚的、内在的宗教”为孤独提供了某种缓冲作用 。有个问题虽然有趣,但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那就是,究竟是孤独激发了21世纪对宗教的追求,还是上帝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慰藉?当然,我并不认为宗教已经消失,或是现代生活已经世俗得无可救赎,尽管从17世纪至今,宗教问答和圣训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但这并不代表人们不像过去那样注重精神了,只是因为他们表达精神的方式不同了,并且在文化领域,这种表达未必与日常实践相关联 。相反,我发现一种哲学和民间的趋势,即孤独作为社会现象之一取决于自我的形态,这种自我的发展不需要与家长式的上帝或内在的信仰体系相关,而是通过与他们共享、执行对外活动和归属仪式的同龄人群体和社区来建立外部的世俗认同 。
所有社会都有其仪式 。在现代早期,仪式可能包括强制参加教堂礼拜,口授经文教理的礼仪崇拜;21世纪初的归属仪式可能就是YouTube网站发布的“开箱”视频,人们在这种视频中分享拆包的过程 。无论是宗教活动还是世俗活动,重复和重申这些仪式是社会成员找到意义感和归属感的方式,不管这种方式的成效有多短暂 。我们也许会争辩说,在数字化的后现代社会这种碎片化的大环境中,以不稳定、竞争和与日俱增的消费主义为特点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表演,反而强化了“孤独是一种长期的、不稳定的力量”这一观念 。
无论如何,在21世纪,我们对自我个性的追求创造了将个体置于诸多网络之中的新方式,正是这些网络在制造、再造着情感表演 。社交媒体的悖论之处在于:它制造的孤独与它自身努力克服的孤独是一回事 。正如自杀可以通过社会传染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像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于1912年阐述的那样,他用“失范”一词解释理念的崩溃是如何造成了个体和社会的不稳定),孤独也被认为是晚期现代性社会力量的产物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人际网络中的社会联系可能解体,导致社会结构瓦解 。用神经学家约翰·卡西奥波的话说,社会网络开始“从边缘磨损,就像一件针织毛衣衣角的毛线松垮了一样” 。
作者|费伊·邦德·艾伯蒂
摘编|张进
编辑|张进
【孤岛余生app下载 孤岛余生手机版中文下载】导语校对|陈荻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