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余生app下载 孤岛余生手机版中文下载( 七 )


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还书写了在漠然无情、机械化的工业社会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孤独,尤其是儿童的孤独 。因此,狄更斯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例如《远大前程》中的匹普、《雾都孤儿》(1837)中的奥利弗]都发现自己在一个黯淡无望、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孤身一人,遭受遗弃,无依无靠 。这类人物往往有意引人关注19世纪工业隐喻中的心理悖论:一方面,工人阶层必须像机器的齿轮一样运转,但另一方面,这个过程在潜在的意义上是非人性的,即便对那些肮脏、粗蛮、短暂的生命来说也是如此 。此外,在工业时代晚期,伴随英国和英国人的神经系统借由电和电报连接在一起,社交和社会联结的主题有了新的寓意 。顺便提一句,数字化时代也有其身体的隐喻:大脑就像是谷歌,无休止地与一个又一个想法、事件、人相互关联,继而又断开 。孤独的隐喻也极大地被具象化了,这些隐喻往往涉及温暖的意象和程度,以此暗示与他人之间的身体接触 。如此,孤独者就成了那个“被冷落”的人 。
无论是因为错误、脆弱,还是无情的社会结构和厄运,处在社会边缘的孤独个体获得了诗意的描述 。这不仅符合进化生物学的原则,还关乎在早期精神病学中作为客体出现的个人:与世界相对立的、一元的、被划定边界的自我 。随着认知科学、神经学和生物学原理开始针对18世纪出现的神经紊乱(表现为过度孤独)给出解释,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像奥地利神经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样的理论家的工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并没有特别谈及孤独,但确实提到了人类对孤身一人的恐惧 。他用一个孩子的逸事来举例,这个孩子怕黑,但只要他的姨妈和他说话,他害怕的程度就“减轻了” 。黑暗和光亮,正如寒冷和温暖,或许都被看成孤独的具象化经验 。或许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被试者多拉被诊断患有癔病,她被描述为不爱社交、被困在了对一个遥远女性的强烈渴望中,而这个女性很可能是弗洛伊德其他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他认为,孤独是神经过敏症的一种,表示自我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无法在逆境中适应和成长 。
对于其他作家(包括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内的许多心理学家)而言,孤独无疑展现了人类的现代困境 。荣格认为,人类的生命历程就是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化过程 。这种个性化的过程意味着个体通过参与集体无意识的宏大主题,通过参与塑造现有的语言和符号,来区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存在要素 。荣格根据个体参与外部世界的方式,区分了“内倾”和“外倾”两种人格类型,神经过敏症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倾型人格及对独处的渴望相关 。
到20世纪早期,现代意义上的孤独变成了一个和大脑运作方式有关的精神问题 。论述社会疏离的哲学强调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低共同价值和高度孤立 。这种哲学强化了这样的观点:孤独是人类心智的功能性障碍和负面成分,它始于现代化的开端,源自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深刻疏离 。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等人预言了五种异化的突出特征:无力感、无意义感、无规范感、孤立感,以及自我异化 。
德国社会学的奠基者斐迪南·滕尼斯认为,人类的群体生活有两种结合类型:“共同体”(Gemeinschaft),通常译作“社区”,是基于团结和彼此联结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以及“社会”(Gesellschaft),即以个体的利益维系的群体 。情感联系很少被这样严格地定义过,然而,在21世纪,“失落的共同体”这一怀旧概念仍然被用来解释老年人的孤独感 。
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一样,异化定义了个体和世界相连时的无助,以及孤独复杂的必然性(至少对存在主义者来说是这样) 。但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看来,智识上的真理和自由不仅可以从独处中发现,也可以在孤独中找寻,因为孤独是通往真正的自我认识的道路 。回溯历史,早期修道院的隐士在探索他们内心的意义时,也会采取与世隔绝的修行方式(尽管海德格尔拒绝这种神学的语言) 。其他人,包括所谓的第一个存在主义者索伦·克尔凯郭尔(其作品尤其影响了海德格尔),同样引证了这样的观点,正如萨特在戏剧《禁闭》中所写,“他人即地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