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体舒通的功效与作用 安体舒通的功效和作用( 三 )


近几年国外还开发出其他一些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 并已试用于临床 , 如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血栓素和五羟色胺受体拮抗药等 。其中 , 最有希望的一类药物是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 。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激活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道 , 该受体存在于血小板表面 , 被激活后与凝血酶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 , 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可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 。现已证实 , 冠心病高危患者做介入治疗时应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可降低重大临床事件发生率;AMI早期应用此类药物有可能使部分病人尽早达到再通 , 克服介入治疗需运送或等候所造成的时间延迟;介入治疗前达到再灌注最大限度保护心功能 , 提高疗效;此外 , 应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可降低介入术后的缺血事件 。因此 , 有学者提出促进性经皮冠脉成形术(facilitated PCI)的概念 , 即通过联合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和PCI , 以达到最佳疗效 。
抗凝药物多选用肝素 。普通肝素静脉用法为500~1000U/h , 3~5天 , 凝血时间应保持在正常值的1~1.5倍 。由于普通肝素用药繁琐 , 且出血的发生率高 , 近年来逐渐被低分子量肝素所取代 。
5.限制梗死面积及早期再灌注治疗
(1)硝酸酯类的应用:硝酸酯类可扩张动、静脉血管 ,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 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 , 它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 , 改善心肌供血 , 改善侧支循环以及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等 。因而对AMI病人 , 硝酸酯类可缓解疼痛 , 减少缺血和梗死面积 , 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静脉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
硝酸甘油是最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 , 发病后可先含服0.3~0.6mg , 继以静脉点滴 , 先从5~10μg/min , 直至平均压下降10%(但不低于80mmHg) , 高血压病人可下降30%(但不低于140/90mmHg);心率增快在10次/min之内 。静脉用药3~4天后可改为长效硝酸酯类口服 。静脉用药也可选用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静脉点滴 。下壁和右室MI或血容量不足时 , 硝酸甘油易导致血压下降和反射性心动过速 , 应慎用或调整血容量后才用 。
(2)β受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治疗AMI的效应可分成两个方面:即刻效应(指在梗死早期用药)和远期效应(指二级预防) 。AMI后早期予以β受体阻滞药治疗可缓解疼痛及减少镇痛药的应用 , 并能限制梗死面积 , 减少梗死并发症的产生 。此外 , 还可使其住院期间病死率、非致死性再梗死和非致死性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研究表明 , AMI第1天使用β受体阻滞药做早期治疗可减少心脏破裂和心电 , 机械分离的发生 。由于β受体阻滞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预防心源性死亡)和预防再梗死作用 , 故能明显降低AMI的远期病死率 。
高血流动力状态的病人(如窦性心动过速、无心衰或支气管痉挛表现的高血压)和MI发病4h内就诊的病人 , 不论是否采用溶栓治疗都适合应用β阻滞药治疗 。如MI合并持续的或再发性缺血性胸痛、进行性或反复血清酶升高(提示梗死面积扩展)、梗死后早期的心动过速等 , 也是选用β受体阻滞药治疗的指征 。只要无禁忌证存在 , AMI病人应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药 , 并继以长期治疗 。虽然拮抗交感神经对心脏的刺激可诱发隐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肺水肿 , 但通常AMI病人使用这类药物时仅引起肺毛细血管楔压的轻度改变 。如选用的病人合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仅为3% , 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约为2% 。如AMI患者合并有中至重度的心衰、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严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则应停用或禁用β受体阻滞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