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恶意、互撕……社交网络:流量有了,你们继续加油( 二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两种学习机制都会激励每一位用户在发帖时选择更加愤怒的表达 。
上面提到的这两点表明 , 不管是从平台的角度 , 还是从人的角度 , 表达愤怒都会成为一件愈演愈烈的事情 。 也难怪我们会觉得上网时会被愤怒极端的情绪包围了 。
从这份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 , 社交媒体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 , 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一些事件的态度 。
愤怒不只代表个人
更代表群体
隔着一条网线的生活和真实的生活似乎有点不一样 。 我们发照片可以修图 , 发语音可以变声 , 我们的互联网形象可能会与真实形象有所差异 。 可情绪呢?当一个人选择在互联网上表达愤怒 , 这情绪又有几分真实?

愤怒、恶意、互撕……社交网络:流量有了,你们继续加油

文章图片
图5/7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 , 研究者们就已经提出 , 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方式可能很难交换复杂的情感信息 。 研究者们提出了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SIDE):当在网上参与讨论时 , 处于匿名状态的人们不再是自己原有的个人身份 , 而是形成了强烈的群体身份 。
也就是说 , 人们会倾向于在互联网上“站队” , 以此来表达对于一个事件的态度 。 当一个人看到一些不赞同的评论时 , TA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 , 想要发帖去表明“我们”是“正确的” , 而“他们”是“错误的” 。 而当一个人看到一大堆不喜欢的评论 , 也会很想发动攻击 , 试图来维持一种“平衡” 。
问题就在这里 , 在这种愤怒的冲动下 , TA已经不仅仅是代表TA自己了 , 而是代表了一个群体 。
还有研究者认为 , 在SIDE理论下 , 具有群体身份的网络讨论者 , 表达的态度可能会更加两极分化 。
在互联网上生气是真的生气吗?
在面对面的情况下 , 当我们感到生气 , 可能会咬牙切齿、握紧拳头 , 生一顿气要难受好几天 。 而到了互联网上 , 我们表达愤怒的门槛却降低了 。

愤怒、恶意、互撕……社交网络:流量有了,你们继续加油

文章图片
图6/7

2017年 , 研究者提出 , 当下的数字化媒体可能会改变我们对于愤怒的主观体验 。 在互联网上 , 用户可以舒适地躺在床上 , 通过敲几下键盘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 也可以用点赞、转发等更简单的方式来回应他人的愤怒 。 互联网上的“愤怒”如此轻而易举、触手可及 。
另外 , 由于在互联网上的人每天都被许多人、许多事情营造出来的愤怒情绪包围 , 甚至产生了“愤怒疲劳”:愤怒似乎也没有什么了 。 不断接触愤怒降低了体验的强度 , 习惯在网上表达愤怒的人 , 可能并不会感到那么愤怒 。
可能有人在互联网上看起来非常有攻击性 , 但实际上 , TA只是面无表情 , 甚至心情平和地在键盘上敲下那些不堪入目的词语 。

愤怒、恶意、互撕……社交网络:流量有了,你们继续加油

文章图片
图7/7

20世纪60年代 ,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在著作《理解媒介》中预言:“电子时代 , 我们身披全人类 , 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 ”
在电子时代 , 我们身披技术和文化 , 无论我们想不想 , 我们都将与这种新的技术共生 , 与互联网上的其他人共生 。
互联网可能真的在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 近期 《自然·人类行为》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总结了多个方面的变化 , 同时指出这些改变不一定是负面的 。 还有研究者提到 , 放大愤怒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 是超出目前研究范围的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