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更加注重功能限制和专属内容建设( 三 )
王四新认为 , 要让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作用 , 首先要甄别用户身份 , 让青少年模式逐渐从备选项成为必选项 。 这就需要短视频平台、学校、家长共同发力 。 比如 , 短视频平台需要和有关部门共同打造年龄识别系统 , 督促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 。 再比如 , 家长要承担更多的监管义务 , 不能随便将自己的手机给孩子使用 , 以绕开青少年模式 。
“短视频平台以及内容服务商应该让更多家长知晓青少年模式 , 以及如何运用青少年模式 , 让家长能够管理好自己以及孩子的移动终端 。 ”李丹林说 。
“还可以考虑建立监管部门、短视频平台彼此之间的数据共享模式 , 或者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的共享模式 , 能把各个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使用过程、识别能力以及内容池等尽量打通 。 从现有情况来看 , 各个短视频平台之间还是处于相互分隔的一种状态 , 这样的状态会影响青少年模式的进一步落实 , 会产生一些漏洞 。 ”王四新说 。
分级视不同年龄段
根据需求不断完善
目前 , 各短视频平台都在积极落实和完善青少年模式 。 此前 , 有直播平台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该平台除了推出青少年模式 , 还为未成年人观看直播提供家长模式 , 该模式用于指引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直播工具 , 形成正确价值观 。 在家长模式开启后 , 便无法使用消费相关的服务 , 如送礼、充值、提现、兑换、贷款等相关操作 。
据了解 , 近日首次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第五章“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 例如第五十八条关于培养和提高网络素养、第六十条关于企业责任、第六十四条关于网络沉迷防治制度等 。
对于青少年用户提到的区别对待问题 , 李丹林认为 , 不同年龄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育程度差异比较大 , 因此青少年模式确实可以考虑分级问题 。 完善各个年龄段青少年专属内容算法 , 从时长和内容等方面作一些分级分类 。
“虽然青少年模式首先注重于从时间方面进行管理 , 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使用时间长短可以有所区别 。 另外 ,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 , 可以通过不同的算法 , 使他们接触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 。 ”李丹林说 。
“可以构建一个专门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青少年的优质内容库 ,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 , 推送相应的内容 。 ”王四新说 。 他同时建议 , 建设青少年内容专属算法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主流价值观 , 要用主流价值观来统领各平台算法 , 而不是让各平台利用自己的自动分发机制 , 给未成年人进行内容推送 。
王四新认为 , 当前青少年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 , 出现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是很正常的事情 。 青少年模式从开始构建到正式上线 , 时间并不长 ,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在李丹林看来 , 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意义重大 。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 如果青少年过度沉迷于网络 , 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价值观等 。 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 尤其是短视频平台 , 在青少年网络防沉迷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
不同年龄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育程度差异比较大 , 因此青少年模式可考虑分级 , 完善各个年龄段青少年专属内容算法 , 从时长和内容等方面作一些分级分类 。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青少年 , 推送相应的内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