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障碍 社交心理障碍怎么办( 二 )




另外,美国《内科学档案》杂志上发表的两项医学研究指出,孤独可能导致人早亡 。而另一项研究也验证了这点:美国加州大学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的死亡率是其他人的两倍 。


这些事实证明,我们的生命依赖于社会的联结 。焦虑也许不会杀了我们,但孤独可以 。
通常孤独被视为和饥渴一样的基本驱动力 。什么意思呢?就好比饿了,我们会吃饭;渴了,我们会喝水;困了,我们会睡觉一样,当我们觉得孤独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渴望与他人交流的 。因为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孤独存在的,与他人联结、协作、交换是我们在社群中生存的基础 。
既然我们不能独立于世外生存,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正视它,先一起看看社交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


根据目前已知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形成社交焦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亲子遗传
研究社交焦虑的学者们认为焦虑无疑是会遗传的,国外学者早在2000年和2009年分别对调查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有社交焦虑,那么子代患上社交焦虑症的风险比亲代非焦虑症的子女高出了3.7倍(Lieb et al.,2000)和3.91倍(Micco et al.,2009),但具体是什么基因控制着焦虑,还缺乏后续研究成果支持 。
2.习得性焦虑
心理学家们发现,社交焦虑除了和遗传有关,也与后天所处的生长环境、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关,而且这种焦虑更多是在后天习得的 。

  • 可能是通过直接的个人体验,比如年少的时候被其他孩子欺负、排挤,自己的发言被恶意打断等让人尴尬的事件;
  • 也有可能是通过间接的经验,比如看到自己的同学被别人羞辱、嘲笑,长期受到有社交障碍的父母影响,导致自己不懂也不敢在他人面前表达;
  • 还有可能是家庭负面教育影响,比如自己永远无法成为父母眼里那个“人家的孩子”,在比较的环境中成长,有的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在需要独立与他人协作的场景里不知所措 。
无论以哪种方式习得社交焦虑,这都让我们产生了类似的想法:万一别人发现我做得不好怎么办?社交焦虑的种子播下后随着我们共同成长,往往很难自我察觉,所以无法判断什么时候开始,只记得一直如此 。
3.社交意识过度
心理学家把衡量他人的情绪、观念和意图,并做出适当回应的能力称为「社交意识」 。适度的社交意识能让他人在与你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你懂我」的效果,但如果社交意识疯狂生长,不受约束,那它就成了过度社交意识 。如果我们过度解读社交场合,认为别人的注意力都在我们身上,担心一旦出错会闹笑话,这会让我们选择退缩或者沉默 。简单说,社交意识过度会发展成严重的社交焦虑 。
然而形成社交焦虑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恐惧 。
那么,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我们会担心别人看出我们的内心尴尬、身体的缺陷,还有缺点 。
我们害怕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评价当中,也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觉得一旦被暴露,可能被拒绝,甚至可能被羞辱 。
我们不但害怕被别人评价,更害怕别人的看法是对的!
大卫·莫什科维奇博士是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把我们担心的这种“暴露”分为4类:
1.我们的焦虑
我们可能担心别人会看到我们焦虑的身体迹象:被汗浸透的衬衫,绯红的脸颊,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因此,我们衣橱里装满了高领毛衣,药柜里有强效止汗剂 。我们在公共场合不用激光笔,也不喝水,因为不想让人注意到自己的手在颤抖 。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自己流汗,我们从不脱掉外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