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公司“造车大迁徙”( 二 )
这一点在手机公司搭建造车团队时自然也会体现 。 它们的第一步往往是内部转岗 , 其次是外部招聘 。 以小米公司为例 , 在雷军宣布造车后 , 它没有马上开始大规模的人才招聘 , 而是等到6月才公开发布招聘需求 。 在这期间 , 小米造车主要的筹备工作是内部转岗 , 并且还将持续 。
数名汽车行业的猎头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 小米内部员工的“换岗热情很高” 。 而部分管理层——尤其是智能家居相关业务的负责人——或将加入新组建的造车子公司 。 这些业务与手机操作系统的在线更新密切相关 , 小米的汽车可以直接融入已有的物联网系统中 。 小米人力资源部门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系统梳理内部人员 , 看看哪些是现成的人才 。
员工转岗热情高涨的主要原因 , 除了新业务受重视 , 还在于它在已有业务基础上的突破潜力 。 车内的影音娱乐设施与传统的黑色家电十分接近 , 但提升空间更大 。 不仅是车内中控台上的液晶屏 , 未来 , 汽车的前挡风玻璃 , 甚至天窗 , 都可以成为视频内容的载体 。

文章图片
图2/3
不仅是车内中控台上的液晶屏 , 未来 , 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甚至天窗 , 都可以成为视频内容的载?体 。
这并非想象 。 刚刚入职由百度和吉利合资的新造车公司集度汽车、担任智能座舱产品经理的王嘉睿 , 此前的工作经历是在视频网站做播放器的产品经理 。 而新公司希望他做的 , 就是摆脱现有车内影音设施的束缚 , 从头思考车内的娱乐体验 。
隐形“推手”:苹果
上述内容都可以视为手机公司造车所具备的已有条件 , 不过它们大都在今年决定造车 , 还有更具体的环境推动因素 。 除了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在2020年的成功给了这些手机公司鼓励 ,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就是苹果 。
不只一位刚刚参与新造车公司面试的应聘者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 面试时所有公司都会聊到谁是将来最强大的竞争者 , 苹果是除了特斯拉最常被提到的名字 , 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苹果的技术能力 , 还有它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品牌原本是这些手机公司相比于汽车公司的优势 , 它们的品牌与当下的消费者走得更近 。 但在苹果面前 , 这一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
苹果至今没有正式承认过它要造车 , 但这个计划在2014年就被媒体曝光 , 命名为“泰坦”(Titan) 。 当时 , 特斯拉的Model S才热销一年 , 如今炙手可热的蔚来刚刚成立 , 大多数公司还未认真对待电动车 。
不过 , 苹果对造车几经犹豫 , 屡屡传出团队减员的新闻 , 甚至有报道称 , 苹果已经放弃自己造车 , 选择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 直到2020年12月才再次出现关于苹果造车的确切时间表——2025年首款Apple Car将亮相 。 之后 , 就传出苹果不断招人 , 并且与各大汽车厂商讨论合作的消息 。 最新的进展是 , 苹果已经在与宁德时代等公司探讨电池供应了 。
这让苹果汽车变得面目清晰 , 也让竞争对手紧张了 。 毕竟 , 前述提到的智能电动车和智能手机的所有相似之处 , 几乎都是由苹果率先推出的 。 另一方面 , 苹果强大的资金储备 , 让它能够承受“烧钱”造车带来的风险 。
由19家日本公司设立的投资机构INCJ的会长志贺俊之(曾任日产汽车COO)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曾这样表达对苹果的重视:“(苹果汽车)可能让汽车过去的价值全部消失 。 ”此前根据媒体报道 , 小米、OPPO等公司都是在2021年年初左右决定或认真调研造车一事 , 时间线上与苹果造车的新闻相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