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滤镜看小红书:社区叙事中的误读与错位( 四 )
小红书理想的种草链路 , 对用户而言并不能像其他虚拟社区一样 , 提供线上内容消费即时满足感 。 用户在小红书不论是发现了一支适合自己的口红 , 还是发现了一个想去的景点或餐厅 , 想要获得消费满足感 , 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完成 。
在小红书 , 一个用户通过“线上分享”消费体验 , 引发“社区互动” , 能够推动其他用户走到“线下消费” , 这些用户反过来又会进行更多的“线上分享” , 最终形成一个正循环 。
这就是它所描述的完整种草链路 。 品牌通过社区中的真实体验和分享树立口碑 , 去影响更多用户的消费行为 , 而用户通过分享消费体验 , 再反向影响品牌和其他用户 , 形成正循环 。
种草能力构成了小红书的壁垒 , 2016年才成立的完美日记 , 以小红书为主战场 , 很快成为国货之光 。 双方增长曲线出现了重合 , 有资料显示 , 2017年6月 , 小红书用户数仅为5000万 , 到2018年4月已激增至1亿 , 用户活跃度接近3000万 。 而完美日记从2018年2月份进驻小红书就不断加大笔记投放 , 四个月后销售额接近5000万 , 2018年双十一 , 成为第一个破亿彩妆品牌 。

文章图片
图4/4
(注:2018年后小红书策略调整)
2020年11月 , 完美日记的母公司——逸仙电商成功在纽交所IPO 。 截止2020年底 , 完美日记在小红书相关笔记超过30万篇 , 粉丝量195万 , 获赞与收藏次数超过350万 。 同时 , 与小红书及其他平台的15000名KOL进行过深度合作 。
类似故事刺激着新消费品牌的神经 , 宝岛眼镜CEO王智民则告诉我 , “私域的终局是所有导购都成为真正的行业KOL” , 2020年他让员工注册了800+个小红书账号 。
在一些研报中 , 小红书被称为新锐、特别是初创品牌的孵化沃土 。
2018年之前 , 小红书是真的“小” , 但从2018年1月之后 , 小红书是真“红” 。 2018年 1 月 , 小红书 slogan 更改为“标记我的生活” 。
叙事重心的转移 , 背后是时代动能的转换 。 2018年已进入移动互联网下半场 , 传统电商领域流量红利见顶, 通过他们获客成本逐渐升高 。
互联网流量从大江大河转向了天雨时代 , 用户注意力被多个碎片化入口分散 , 无论是平台方还是品牌方都需要更个性、更高效的流量增长方式 , 优质内容成为获取长效流量的天雨收集器 , 而小红书恰在此时聚焦于内容社区 。
战略的有效性很快获得验证 , 2019年市场数据显示其 DAU/MAU 在 2018 年提升并维持在 20%以上 , 把之前在用户群体及业务和其接近的蘑菇街甩在后面 。
2020年的疫情 , 让人们更关注生活 , 小红书迎来了自己内容生态的生长 , 全年小红书用户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超150% 。 疫情刚爆发的2月 , 美食类消费DAU一度超过美妆 , 成为小红书社区第一大垂直品类 。
这一年 , 品牌营销加速向线上转移 。 如此一片种草的沃土 , 自然会引天下英雄竞折腰 , 2018年之后它进入了一个复杂度更高的生态 , 各方对于种草的理解 , 其实并不一致 。
双刃剑
一家公司无法既获得叙事所带来的势能 , 又可以不用承受随之而来的冲击 。
到2021年 , 各路品牌纷纷加大在小红书的投入 。 小红书享受到商业化带来的好处 , 不过它必须要破解一个难题:自己能从这片草地中收获什么?如果它没有强大的商业化能力 , 社区也难以持续健康的运营 。
早期 , 博主与品牌可以直接对接 , 平台为双方输出流量 , 而自己成了一个跳板 。 2019年小红书加强了自己的商业基建 , 陆续上线品牌合作人平台、品牌号、直播及“薯条”四大功能 , 其中粉丝量超过1000(2019年5月提升至5000)的博主可以申请成为品牌合作人 , 自行选择申报商业笔记或分享笔记 , 这一类笔记会在封图标上“赞助”等字样 , 并对这类笔记出现的位置、频率做了严格的限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