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滤镜看小红书:社区叙事中的误读与错位( 六 )
一个心理学实验展示 , 一旦心中有了预设的标签 , 你眼中所看到的可能完全不同 。 六位摄影师接到的任务是分别拍摄同一位叫麦克的模特 , 并要拍出他的本质 。 在拍摄之前 , 每位摄影师被单独告知麦克的角色是百万富翁、救人者、刚释放的囚犯、渔夫、巫师、已康复的酗酒者 , 六人带着这些标签 , 拍出了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人的照片 。 不同照片中麦克 , 或者凶悍、或者悠闲 , 或者充满神秘感 , 或者一脸颓废 , 但现实中的麦克 , 并非属于六种角色 。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 , 摄影师比模特更能影响照片 。 同样 , 旁观者比主角更能影响叙事 , 特别当他们拿起标签这个工具 。
并非所有标签都是负面的 , 它也可以代表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在用户心智中的定位 。 如提到虎扑 , 会想到直男自留地 , 提到快手 , 会想到老铁 , 提到B站 , 会想到二次元 , 提到知乎 , 会想到问答 , 提到脉脉 , 会想到树洞 , 提到拼多多 , 会想到便宜 。
但叙事可以创造叙事 , 当重大负面事件发生之后 , 对社区最大的影响是 , 舆论会给原来各方都认同的标签 , 在后面加一条杀伤力极大的解释标签 。 如某次事件后 , 想到老铁就想到低俗 , 想到二次元就想到幼稚 , 想到便宜就会想到假货 。
就像摄影师之前获得的一条简单信息一样 , 一个人或一家公司被贴上标签只需要一个偶然事件 , 或者从大量正常中提炼出来的少量异常 , 不过要揭下标签却要付出极大代价 。
滤镜事件背后 , 隐藏着一个对小红书自身叙事损害颇大的标签:本来提到它会想到精致生活 , 但现在会联想到“网红化” 。
罗伯特.希勒在《叙事经济学》里 , 提出了一个对于流行叙事颇具洞察力的观点:叙事有可能基于某些假定的事实 , 而讲述者和听众并不知道如何验证这些事实 。 一些叙事之所以具有传播力 , 是因为它们看似给出了确定的事实 。 另外 , 当叙事随时间演变 , 不断变化的细节非常重要 。 细节越丰富 , 人情味越重 , 传播性越强 。
在所谓的针对“佛媛”话题(将某一女性称之为“某媛” , 在当前语境本来是一个带有偏见的标签) , 小红书曾第一时间启动专项检查 , 结果是清理违规笔记70篇 , 封禁账号3个 , 这个比例放在庞大的笔记库中 , 自然微乎其微 , 但把它单独拿出来 , 再配以原博主的笔记截屏与照片 , 自然细节充分 , 情感浓烈 。
滤镜也类似 , 揭穿滤镜真相的故事 ,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抛出去滤镜后的对比图 , 所产生的差异如同本来要去“新马泰” , 结果去了趟新街口、马甸、太平庄 。 传播者并无恶意 , 他们只是给出了看起来确定的事实 , 而且他们也没说错 , 仅以一个切片看 , 这确实是事实 。
之后的故事是 , 多位被提及的博主站出来反驳营销质疑 , 同时提供原图表示没有过度使用滤镜 。 但有人继续在小红书上搜索相关景点 , 只要看到P图调色痕迹的就冲上去骂一通 。
叙事的传播力取决于重复的概率 , 反复强化很重要 。 希勒举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祝你生日快乐”歌 , 它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叙事 , 但实际上 , 几乎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一个与这首歌相关的故事 。
当“佛媛”“病媛”“滤镜”类似的词反复出现 , 一个新标签也就形成了 。
小红书大概有些郁闷 , 为了UGC 生态的繁荣 , 它对素人更友好 , 可现在却被视为孵化网红的平台 , 网红虽然不一定产生负面联想 , 却与它所倡导的“向上、真实、多元”强相关 。
可它也不用觉得冤枉 , 面向C端的互联网产品 , 如果要获得广泛的用户基础 , 价值观设计的再高大上也难免会满足人性的弱点 。 “标记我的生活”与“标记我的虚荣”只有一线之隔 , 前者对忠实的用户有意义 , 但最容易破圈 , 让那些不用或者很少使用小红书的人更感兴趣的叙事 , 或许恰恰是后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